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冯国栋《江南的山水与诗书》阅读答案

冯国栋《江南的山水与诗书》阅读答案

导语:

  江南地区与书籍生产的相关行业及书籍行业至迟在南朝就非常发达。为何江南书籍业如此繁盛?当然也与江南的山、水、诗有关。一方面,书籍生产依赖于造纸,江南繁茂的竹、木、藤为造纸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江南的水资源也是造纸、印刷业所必需;另一方面,文化、文学创作的繁荣也为书籍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

  同时,书籍业的勃兴也造就了大量的文化人与文化世家,江南地区也成为藏书之地,文献乡邦。乾隆年间,四库七阁,江南独有其三既是朝廷对文化江南的肯定与表彰,同时也刺激了江南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江南还是书籍东传的重要枢纽。我国的书籍通过江南这个区域向整个东亚传播,远传日本、韩国,形成了王勇先生所说的“东亚书籍之路”。

  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万卷图书千户贵,十洲烟景四时和。花心露洗猩猩血,水面风披瑟瑟罗。”说明在唐代人眼中,江南吴中的代表元素便是“万卷图书”与“十洲烟景”。乾隆年间朱象贤《闻见偶录》云:“专以鬻书为业者谓之书坊,江南、江西、浙江省有之,他处则无,偶有店铺,亦此三省人也。”此皆足以说明,无论是实际的情形,还是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书”都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

  (摘编自冯国栋《江南的山水与诗书》)

  1. 下列对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包含地理、政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含义的复杂概念。

  B. “书”在文中是构成文化江南的一个维度,是与书籍相关的技术、产业与运作制度。

  C. “尝试”在文中指浙江省“以诗串文”“以路串带”,绘就“四条诗路”的实际做法。

  D. “阐发”指中古后的诗人文士在刘勰之后对山水与文学的关系做出的进一步的阐释。

  2.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以外的广大地区,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江南,但是地域要比先秦、秦人眼中的大。

  B. 文化江南在孙吴立国、永嘉南渡后渐次形成,其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

  C.从书籍与文明的关系以及江南与“书”的关系看,“书”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元素,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有重要意义。

  D.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里他把山水当成了客体,而人仍然是主体,但人成为了山水对象。

  3. 根据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理解“文化江南”首先要探求“何处江南”,然后再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B. 唐代诗人殷文圭《题吴中陆龟蒙山斋》一诗可说明,在人们的认知与期待中,“书”是“文化江南”的组成元素与重要表征。

  C. 如果陶渊明没有发现田园,谢灵运、孙绰没有发现山水的价值,山水有可能融入不了主体,也就不能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

  D. 在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和美学研究者刘士林的观点之后,作者对文化江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且观点与两人毫无二致。

  4. 江南为什么会成为“书籍东传的重要枢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本文是一篇社科类学术文章,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4分)

  答

  1. C .“绘就‘四条诗路’的实际做法”错,据原文“这一计划为文化浙江,也为文化江南提供了经济一体化之外的文化一体化的尝试,可知这是一个计划,不是实际做法。故选C。

  2. D .“把山水当成了客体,而人仍然是主体”错误。原文“则更是将山水主体化,让人处于客体的位置,人成了山水的对象”,可知山水是主体,人是客体。故选D。

  3.B

  A.据原文“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可知理解“文化江南”并不需要先去探求“何处是江南”,属强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