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阅读答案-程千帆
导语:
我们都知道,艺术的真实是根源于生活的真实,所以在创作中,作家们应当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但是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点一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实及科学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
(摘编自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适《燕歌行》中的出现的地名大漠、瀚海和狼山在情势上互相矛盾,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B. 从唐代边塞诗人到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家,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常常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
C. 王维《袁安卧雪》雪中芭蕉的景致并非机械地翻版自然和历史,具有比完全写实更为突出的艺术表现力。
D. 《红楼梦》中海棠社、桃花社有关情节写的是众姊妹的春季文化生活,表现了有关人物的形象特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人边塞诗常出现的方位、距离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影响了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
B. 高适《燕歌行》地名方位问题不易被发现,展示了诗人高妙浑然的用典技巧。
C. 作者总体上认同俞平伯的有关观点,并对俞平伯的观点进行进一步论述和补充。
D. 作家的创作既要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又要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划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
A.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D.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4.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 有学者在讨论岳飞《满江红》真伪问题时认为:“以地理常识说,岳飞伐金要直捣金国的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而贺兰山在今西北甘肃,南宋时属西夏。这首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结合本文,评价前述观点。
【答案】
1.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大漠、瀚海和狼山在情势上互相矛盾”错误,原文是说“在这篇诗中,和上述三个地名发生矛盾的是大漠、瀚海和狼山”,即“上述三个地名”和“大漠、瀚海和狼山”矛盾。
B.“常常有意识地改变”错误,不符合原文内容,原文为“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而不是“常常”。
D.“海棠社……写的是众姊妹的春季文化生活”错误,“海棠社”在秋季。
故选C。
2. A .“影响了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错误,由原文“我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就无妨忽略这些‘错误’了”“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点一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实及科学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可知,并没有影响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
故选A。
3. 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句意: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却都是一无所获。是以汉喻唐。
B.句意: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诸葛亮忠诚满腔。不是以汉喻唐。
C.句意: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是以汉喻唐。
D.句意:虽然在茫茫沙漠里已经身经百战,连铠甲都磨穿了,但若不彻底打垮敌人,决不返回。是以汉喻唐。
故选B。
4. 先提出问题,以高适《燕歌行》为例指出唐人边塞诗中常出现的地理上的矛盾现象。接着引用《袁安卧雪》《红楼梦》等例证,阐释有意改变生活真实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据此从艺术手法与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唐人边塞诗出现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最后从文艺学角度总结全文,明确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