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秋夜》《作文秘诀》阅读答案-鲁迅

《秋夜》《作文秘诀》阅读答案-鲁迅

导语:

  ……

  写到这里,成了所讲的不但只是做古文的秘诀,而且是做骗人的古文的秘诀了。但我想,做白话文也没有什么大两样,因为它也可以夹些僻字,加上蒙胧或难懂,来施展那变戏法的障眼的手巾的。倘要反一调,就是“白描”。

  “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选自鲁迅《作文秘诀》,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形神毕肖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象成分。

  B.“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独特的艺术意境。

  C.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议论和深沉的抒情,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

  D.在艺术上,作者刻意将景物人格化,并借景物所赋予的特定象征意义,直接抒发内心的怅惘、幽愤、不屈等情绪。

  7.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紧扣“秘诀”,从医生秘方,厨子秘法,开点心铺子秘传谈到作文秘诀,进一步明确作文并无秘诀。

  B.鲁迅对于“父子作家”“夫妇作家”这类现象,正面肯定了他们可以借由这层关系,更好地作文,自然也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C.讲到修辞上的秘诀,鲁迅举出具体例子,批评这种炫奇耀博、卖弄学问,把简单的问题弄得扑朔迷离、深奥难懂的恶劣文风。

  D.“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十二字诀是鲁迅最后提出的措施,它能使作者们写出内容真切、语言朴实、明白畅晓的文章。

  8.读书小组要为《秋夜》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饱经沧桑·清醒冷静·顽强不屈·坚韧不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本二提出了作文秘诀的具体要求,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秘诀的。

  参考答案

  6.D 7.B

  8.①饱经沧桑:枣树不仅经繁霜的虐杀,还有孩子们来打枣,甚至给他留下皮伤。

  ②清醒冷静: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也知道落叶的梦;他知道有希望,也有困难,因而,他不靠虚妄的幻想支撑自己,而执着于现实的战斗。

  ③顽强不屈:他认准敌人,绝不放过,“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及其帮凶月亮。

  ④坚韧不拔:不管情况有什么变化,面对顽敌“他都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绝不轻易退下来。

  9.①情感真挚:文本一借由枣树等相关意象,表达了鲁迅对恶势力的抗争和愤怒,对英勇抗击恶势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也表达了自己与恶势力做韧性战斗的意志。

  ②手法得当:手法不宜堆砌冗杂。文本一语言精致,意象空灵,着重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有助于委婉地表情达意。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直接抒发内心的怅惘、幽愤、不屈等情绪”说法错误,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使用“曲笔”来表达情绪,而不是直接抒发。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正面肯定了他们可以借由这层关系”说法错误。作者并没有正面肯定“父子作家”“夫妇作家”这类现象。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题干中提及的关键词“饱经沧桑、清醒冷静、顽强不屈、坚韧不拔”,均是对枣树的品格的概括,枣树是全篇的主要形象,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战斗者,所以答题时分析枣树的的形象特征即可。

  由文本一“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可知,秋季的枣树饱经沧桑,它们不仅深受秋季风霜的虐杀,还有孩子们来打枣,甚至给他留下皮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