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儿》阅读答案-老舍
导语:
(节选自《月牙儿》,有删改)
【注】①小说讲述了在战乱的旧社会里,一个女孩从幼年、青年到中年的成长历程,她从不愿在苦难中低头,自尊、自爱、自强,到一点点被生活逼迫而走上堕落和自我毁灭的道路,最终被关押在监狱里时,悲凉地认为“自己只想活着;那么在这里也没什么不好”。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一句,看似平淡,实则暗示了“我”的视野里,月亮没有变亮变圆的时候。
B. “我”身后屋里的那些药味、烟味和眼泪,是这个家庭的真实境况,也是“我”当时只能察觉却还不能完全体会的残酷现实。
C. 妈妈亲手给“我”缝制印花小帽、在“我”走不动时“背我”、看“我”乏了就“抱起”我,这些都表现出妈妈对“我”的爱。
D. “我”怕当铺的那个大门,是因为“我”当时太小,而当铺的门槛和柜台太高,“我”得爬进去,还得用尽力气才能把东西递上去。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将“多少次了”这个短句一前一后置于句子的首尾,用看似不经意的反复,强调次数之多。
B. 小说第一段中的“碧云”“晚风”“欲睡的花”等意象充满诗意,却用“吹破”一词使其充满悲凉色彩。
C.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当时小小的“我”的内心感受,符合人物身份。
D. 作者惯常用的“京味儿”在文中并不十分突出,语言上也没有幽默讽刺,文中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
8. 小说主要通过“我”——一个孩子的视角叙述故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9. 全篇景物描写始终瞄准一钩月牙,“我”的感情波澜、心态变化都深深融进了月牙儿这一“景”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主人公童年几次见到月牙儿时的情形和心理。
【答案】
6. D 7. C
8. ①小说以“我”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童年的三个生活片段,真实地展示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一个穷人家的生活状况,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读来催人泪下。②小说从儿童视角写自己的心理活动,用儿童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去感知世界,小孩子的懵懂语气,却透出浓浓凉意。读来令人心碎。③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读者叙述其悲惨的童年生活,便于抒情,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将读者带入“我”的人生经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9. ①“我”第一次见到月牙,是在父亲凄惨死去的晚上;当时的“我”觉得月牙儿“带着寒气”“微弱”“酸苦”,“我”为自己的饥寒、无人理睬而自悲自怜,对父亲的去世懵懂无知。②“我”第二次看到月牙儿,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母女俩上坟回家的路上;这个月牙儿“放出一道儿冷光”,让“我”觉得有些冷酷无情。③“我”再一次看到月牙儿,是在典当完家里所有的东西,拿着母亲最值钱最珍贵的银簪却没当来钱的时候;月牙儿“照着我的眼泪”,“我”感到无助和悲伤。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是因为‘我’当时太小,而当铺门槛和柜台太高,‘我’得爬进去,还得用尽力气才能把东西递上去”错误,“我”怕当铺的那个大门,主要是因为“我”每次来都是要典当家里为数不多的东西,还有可能被拒收。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那些黄土路静寂得像是没有头儿”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
①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感。
小说以“我”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童年父亲去世、“我”和妈妈为父亲上坟、“我”去典当镜子和妈妈的的银簪三个生活片段,真实地展示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一个穷人家的生活窘况,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读来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