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诗观风:中国古代的乐政与乐治》曹胜高
导语:
C. ④段中,作者举邵公谏厉王弭谤的例子,意在强调改善行政措施对于采诗观风的重要性。
D. 本文主要论述了采诗观风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古代采诗观风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助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改良民风、民俗,是古代中国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的根本原因。
B. 采诗观风将生活作为艺术创新的来源,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推动了艺术创作发展更新。
C. 采诗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因为它填补了两周以来行政纠错机制的空缺。
D. 乐治理念就是强化诗的美刺功能,采诗以观得失、作乐以为教化的理念。
【答案】
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诗经》和‘汉乐府’诗是……采诗观风活动搜集而来的”错误,以偏概全。结合“采诗观风,充分重视了民间艺术的原创性,尊重百姓的艺术创造,将生产生活作为艺术创新的来源,《诗经》才存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风雅之作;汉乐府才流传着‘感于哀乐,缘事而’”的民歌”可知,文中只能推断出“《诗经》‘汉乐府’部分诗作是由采诗观风活动搜集而来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意在强调改善行政措施对于采诗观风的重要性”错误。结合“官员用采集、整理或者创作的歌诗委婉劝谏,相互讽喻,共同改善行政措施”可知,作者举邵公谏厉王弭谤的例子,为了说明“以诗歌委婉劝谏,可以改善行政措施,形成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古代中国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的根本原因”错误。由原文“古代中国之所以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在于其利用自下而上的行政反馈机制了解民情,又借助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改良民风、改善民俗,形成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乐治理念”可知,并不是“根本原因”,只是原因之一,还有自下而上的反馈来了解民情。
C.“因为它填补了两周以来行政纠错机制的空缺”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作为治理模式,采诗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中华文明强调民为邦本,两周设计的行政纠错机制,是期待自下而上地对天子进行劝谏,使之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可知,原文只是说“采诗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并没有说“因为它填补了两周以来行政纠错机制的空缺”。
D.“乐治理念就是强化诗的美刺功能”错误。由原文“元好问也主张以诗存史,以诗写风土人情、兴亡成败,强化诗的美刺功能,倡导采诗以观得失、作乐以为教化的乐治理念”可知,原文说的是“强化”诗的美刺功能,可见对乐治理念的理解太片面,不只包括“诗的美刺功能”。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