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虾阅读答案-邓刚
导语:
书琴又蓦地刹住了自己的欢劲儿,李海菜也许来了呢!叫人家听见自己在这儿胡说八道,多丢人。
她的眼睛赶忙朝四周一瞅,怔住了——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太阳没有了,蓝天阴晦了,海浪的颜色也暗下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怖朝书琴头上压来。书琴放下筐子,瞪着这白茫茫的雾气,脚下的海水开始悄悄移动,鬼儿滩的面积在渐渐缩小,她这才意识到:涨潮了!书琴不知怎么灵机一动,猛抓起一把沙子朝水鸭子扬过去,并“嗷嗷”地叫着吓它们。水鸭子拍着翅膀飞走了,书琴甚至有点兴奋地望着水鸭子飞走的方向,“那边一定是朝岸的方向”,于是她的泪眼里闪出光彩,抱着虾筐,奔下滩去。
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巨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书琴猛地想起了李海菜,同样都是女的,她来没事儿,我来就不行,凭什么?太欺负人了!书琴激怒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
陡然间,一阵粗犷的歌声穿过雾气,扑过来——“蟹子肥哟,虾儿鲜!……”书琴一下子惊醒了,她浑身的血液都被这歌声搅得奔涌起来,于是,书琴又紧紧地抓住虾筐,与激流搏击着。
雾气渐渐消散了,太阳、天空和撒满银屑的海滩一齐同精疲力尽的书琴显露出来。
赶海的妇女们好奇地围过来,一个个大惊小怪:“上鬼儿滩赶海?!”
书琴没吱声,有这沉甸甸的一筐芦花虾,什么也不用说。
海边离城里十多里路,可是书琴有的是力气,她着虾筐嗖嗖地飞走,因为她心里燃烧着一个灼人的念头:到集市上去,还要大声地吆喝!她一想到那大雾、浪涛和急流,就想起付出的力量、汗水和勇气。背后,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又响起了——
蟹子肥哟,
虾儿鲜!
赶海的人儿,
乐颠颠!……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海滩平坦而开阔的地理条件,便于海边生活的人们在落潮时去捕捉芦花虾。
B. “干啃哥哥那点工资”交代书琴的家庭情况,也暗示女孩焦虑而敏感的心理。
C. 同学李海菜曾到鬼儿滩的经历刺激了书琴,这也是她去那里赶海的主要原因。
D. “待业青年”“的确良”等词语带有鲜明时代特色,透露出小说的写作背景。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将“芦花虾”设为标题,既契合人物活动的背景,又作为写人记事的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的结构严谨缜密。
B. 本文以俭省的对话和书琴的认知感受来塑造哥哥和李海菜,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C. 本文叙写主人公搏击海浪、成功脱险的过程,不仅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还细腻地刻画出她机智勇敢的品质。
D. 本文在讲述渔家女孩自强自立的动人故事时,又以清新的笔调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这与《哦,香雪》有些类似。
8. 本文二、三两段具体描述捕捉芦花虾各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文章记述书琴在赶海过程中多次听到歌声,分别产生了哪些心理体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6. C.“这也是她去那里赶海的主要原因”错误,她去此地赶海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捕捉更多的芦花虾,好替哥哥分担家庭负担。
7. B.“以俭省的对话……来塑造哥哥和李海菜”错误,文章并无书琴与李海菜的对话。
8. ①第二段较为详细地叙述捕捉芦花虾的办法,反映当地人赶海的习俗,表现沿海地区独特的生活风貌,引出下文的书琴捉虾。②第三段通过对书琴初次钓虾经历的细致描绘,塑造出刚走出学校、从事劳动的渔家女孩形象,为下文她的成长蜕变做铺垫。
9. ①初钓芦花虾时,书琴收获甚少,听闻别人丰收后欢快的歌声,心中羡慕之余难免有些羞愧与酸涩。②鬼儿滩遇险,书琴面对惊涛骇浪,听闻岸上粗犷歌声后,心中重新涌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③成功脱险后,书琴再次听到歌声,心中涌动着收获丰硕的喜悦、战胜困难的自豪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