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珠阅读答案-巴金
导语:
“母亲连忙赶上去,抱住他的身子,要把他拉起来。但是他忽然回过头来说:‘妈,放开我,我要喝水,我还没有喝够。’他用力挣扎,要挣脱他的身子。这时,母亲看见孩子变成了一条龙。随着龙的身子的摆动,河面渐渐宽起来,许多土地都沉下去了。龙顺着河道往城里去,所经过的地方全成了河,只有那个乡村还原样地存在……”父亲讲到这里忽然住了口,摸出第二支烟,把它点燃放在嘴边衔着。他抽了一口烟,就站起来说:“我们还是到上面去吧。”
“但是,后来怎样呢 ”我看见父亲不把故事讲完就要继续爬山,便也站起来着急地问道。
“后来龙游到了城里,自然把全城都淹没了,那个地方也变成了一条大河。”父亲淡淡地答道。
“城里的人呢 还有那些县官和差役们呢 还有那个教书先生的朋友呢 ”
“我也不大清楚,他们大概都变成鱼虾了。”
“那条龙呢 ”我还不满足,又问道。
“谁知道!你苦苦地追问这个做什么 ”父亲带了点责备的口气说,但他的神气依旧是很温和的。
这个时候恰巧有一股风吹来,下面松林里起了一阵波涛,把父亲的话掩盖了。一片银杏树的叶子飘落在我的头上。我伸过手去把父亲的一只手紧紧捏住。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父亲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开头,能够很快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显得饶有趣味。
B.“我不平地嚷起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我”对于教书先生无罪而被抓的愤怒不平。
C.“剩下一个空屋给这一对贫苦的母子”表现了差役强取豪夺、横征暴敛的贪婪本性及百姓生存的艰难。
D.小说的结尾部分,“我”不停追问父亲,体现了小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我”想匡扶正义的愿望。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结构严谨,开头段“那棵银杏树下有一块青石”与结尾段“一片银杏树的叶子飘落在我的头上"相互照应,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B.小说的“父亲”慈爱,温和,善于讲故事,他与孩子的关系亲密,得闲时他便给孩子讲故事,以此来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C.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通过儿童的视角来思考故事,呈现出纯真的一面。
D.小说以对话为主体,情节集中,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了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在叙述中的留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8.巴金在进行本文的创作时,目的是慰藉“被现实生活闷死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常有非现实主义情节,如这篇小说写孩子化龙的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D("‘我'想匡扶正义的愿望"错误,并不能体现"我"想匡扶正义的愿望)
7.B("以此来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文中没有依据)
8.①借故事中官府对百姓的蹂躏,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为“被现实生活闷死的人”发出心声。②故事结尾穷苦教书先生的儿子变成一条巨龙,游进城去把县官和差役淹了,为老百姓报了仇,凸显人们对惩治坏人的向往,给人以欣慰之感。(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
9.①小说写孩子化龙的情节,增强了作品的神秘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这样写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现实中未必能如人所愿,但借助虚构的情节就可以实现。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中写孩子化龙后淹没了全城,惩治了县官和差役,使惩恶扬善的主题更加鲜明。(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