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树之心阅读答案-杜怀超
导语:
父亲肯定不知道关于树木的诸多涵义。我猜测他对树木的不舍,或许是人类传承下来的文化里的潜意识?以木为家,“暮栖木上”,城市对他来说,抵不过门前那棵椿树,这是他百年之后的安身之物,也是最后的归处。
午夜梦醒。④有风吹过,我隐约看到枝叶在远方婆娑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由“我”回忆起家门前的两棵椿树,并描写椿树的生存状态,与后文父亲对“我”的希冀相呼应。
B.臭椿虽然没有别的树那样好听的名字,但它却耐住寂寞,没有自卑,没有自暴自弃,用自己伟岸的形体展示英姿。
C.香椿虽然不臭,但有鱼鳞般的皮肤,相较于香椿,父亲更喜欢高大魁梧的臭椿,因此他的注意力更多在臭椿上。
D.古时把父亲称为“椿”,以椿为棺有一定的文化意蕴,虽然“我”的父亲并不懂这些,但他对椿树仍然充满不舍。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借用鲁迅先生的表达风格,巧妙地引出椿树,使文章增添了一丝趣味性。
B.句子②中的“漠不关心”,是指父亲这个整日在田间劳作的人无暇进行太多的思考。
C.句子③从反面形象地写出树对于人的作用,也是“我”想要表达的椿树的精神意义。
D.句子④借写“我”看到的景象表达了对远方椿树的怀念之情,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8.文章标题为“椿树之心”,为何后半部分花不少笔墨写“社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椿树·父亲·出息”,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参考答案
6.C(考查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C项,根据原文“父亲把目光更多地倾注在旁边那棵香椿树上”可知,父亲并没有把注意力更多放在臭椿上。)
7.C(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根据句子③“人类固然够不着天穹,却可以以一棵树的形象,立于天地”,可知“从反面”错误,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直截了当地写出了树对于人的作用,让人参照树的形象来顶天立地地站着。)
8.①“我”由椿树联想到社树,社树对于独木村的人有独特的意义,是村庄的守护神,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甬道,同时也让人们以树的形象立于天地,引人深思;②父亲只把椿树视为社树,显现出父亲对椿树顶天立地的精神的赞扬与崇敬,同时他也希望我能够继承这种精神,因此写“社树”实际上赞扬了椿树。(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法的能力。社树并没有突兀地出现在文中,“我”看见椿树,通过它神秘的气息从而联想到社树,进而展开了对社树的描写,其实在“我”和父亲心电,椿树就是我们家的社树。而文中所介绍的关于社树的意义和精神.都是椿树同样具有的。社树对于独木村来说是村子的守护神,这是它对于村庄的意义.而椿树则是“我”家的守护神。社树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甬道,承载了许多哲理.并且树木是站起来的土地,奋力地向天空生长,而人也参照树的形象,树立了顶天立地的形象。“我”家将椿树看作是社树,父亲让“我”抱树等等,都是想让“我”也如臭椿一样,继承这种精神,未来有出息。)
9.①椿树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从“我”对家门前的两棵椿树的回忆开始,全文都围绕着椿树展开。②椿树和父亲关联甚密,父亲用椿树做棺木,用“椿”教育“我”,“椿”是古代对父亲的称谓,父亲的形象和椿树一样顶天立地。③“椿”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代表,这也正是父亲对“我”的希冀,希望“我”能像椿树一样有出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实际应用、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要重点思考“椿树”“父亲”“出息”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和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联。“椿树”和“父亲”这两者在内容上有何体现?通过阅读可知,文章主要是写椿树,椿树在古时又是父亲的代名词,这是第--重联系,椿树是顶天立地的形象代表,而父亲的形象也是顶天立地的,同时父亲是“我”的引路人,引导“我”拥有像椿树一样的精神品质。那么“椿树”“父亲”与“出息”有何关系呢?父亲对椿树有特殊的情感,他将椿树作为自己的棺木,他信仰椿树,把椿树当作他心中唯一的社树。同时父亲是一个庄稼人,与椿树一样坚强生长,这是父亲的坚韧与挺拔。由此将“椿树”“父亲”和“出息”联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