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从军阅读答案-老舍
导语:
三人收拾已毕,彼此相对无言,难以割舍。金树紧握秀兰的手,泪在眼眶中乱转。④随后,三人同到院中,静悄悄一无人声,二无犬吠。老人屋中已无灯光,想已安寝。银娥低声唤了声妈妈,抹泪一同轻轻走出去。秀兰看他兄妹走远,才闭好街门,回到屋中。正是:
夫妻恩爱难相舍,兄妹英明雪国仇!
1938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通过对王家居住环境以及王老夫妇的描述与评价,介绍了兄妹二人成长的条件与氛围,暗示他们从小受到的熏陶。
B.小说插叙日本国相关情况,压缩时空使叙述节奏变快,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突出日本统治者想吞灭邻国的狼子野心。
C.小说中王老夫妇虽然慈祥善良,但得知儿子打算为国尽忠后又着急愤怒,这是因为他们思想上封建保守,缺少爱国之心。
D.小说中写金树对秀兰的叮嘱以及秀兰对金树的回应和支持,这体现出小夫妻之间心意相通,彼此恩爱并且崇尚民族大义。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十里弦歌,万家灯火”句式相似,表现济南一带人烟阜盛、热闹风光。
B.句子②中“这才展开”表明全民族觉醒,积极开展抗战,是在七七事变后发生的。
C.句子③中“这又是”表明当时军阀间混战时有发生,普通百姓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D.句子④中“一无人声,二无犬吠”以人与犬对比,突出环境静寂,渲染离别氛围。
(3)小说中用不少篇幅写兄妹二人读书学习的经历,请分析这样写的原因。
(4)老舍曾自述,《兄妹从军》等作品是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写成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C
(2)D
(3)①兄妹二人读书学习的日子,尽显一家人和美快活的氛围。这氛围与后文日本人妄图侵略中国、奴役国人的险恶用心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更强化了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之情。
②兄妹二人读书明礼,为后文他们决定投军报国做下了铺垫。
(4)①采用说书的艺术形式展开故事、推进情节发展,这是“旧瓶”。
②故事内容展现的是卢沟桥事变前后的时事政治,而非传统的、古老的英雄传奇,这是“新酒”;且书中展现了年青一代男女双双把国报的新思想、新理念,这也是“新酒”。
【解答】
(1)C.“缺少爱国之心”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老人还当做这又是内战,三两个月就会平定,故发此言”可知,两位老人实际上并不知道这场战事的严重性。
故选:C。
(2)D.“以人与犬对比”说法有误。句子意思是说既没有人声,也没有犬吠,两者并非对比,而是并列关系。
故选:D。
(3)文中写兄妹二人读书学习的经历时,展现的是“金树性喜读书,不愿营商作贾,老夫妇爱子心切,也就不便勉强,教他在中学毕业”“金树仍旧读书不懈,秀兰操持家务之外,作些活计,灯下更陪伴着小姑银娥习字温功课”“秀兰诗文甚好,帮助小姑作作文章;银娥会作手工,教给嫂嫂织打编物”等一家人和美快活的场景。而这美好场景下紧接的就是“这且不提。单说日本在五六十年来,处处与我为仇作对”,即日本人妄图侵略中国的祸事。前后对比,更可见日本人破坏中国人和美安定日子的可恶。
根据原文“妹子银娥,看哥哥读书明礼,也愿去入学”可知,读书学习使得兄妹二人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能“明礼”。因此,才有了后来两人“男女一齐舍身报国,哪怕那小小的日本强盗”的决定。可见这里写读书学习的场景,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4)“旧瓶装新酒”往往是指在外在的旧形式之内,隐含有新的思想内容。
根据文中“话说山东济南市,水秀山明……”“正是:金树银娥兄妹好,国恩家庆子孙贤!”“这且不提。单说日本在五六十年来,处处与我为仇作对……”“正是:心毒意狠无人道,弱肉强食动野蛮!”“这些故事,说也说不完,说书的只好单表金树银娥这一段美事,别的暂且不提”“正是:夫妻恩爱难相舍,兄妹英明雪国仇!”可知,文章采用的是说书这一种中国传统文艺表现形式,这是“旧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