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导语: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3.执策而临之:握;// 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 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却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到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四.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五.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答: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即: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答:“其真不知马也”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