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劳·民亦劳止原文_民劳·民亦劳止翻译赏析
导语:
《民劳·民亦劳止》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惛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前言】
《民劳》,《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五章,每章十句。是一首具有古风意味的文人作品,西周贵族召穆公劝告厉王要安民防奸的诗。周厉王昏庸无道,信用奸佞,横征暴敛,因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召穆公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出发,写此诗讽谏。诗共五章,每章首两句说人民生活劳苦,应当得到安息;中间两句是说要谨防奸佞;末句归结到对周王的规劝。全诗重章迭句,反复说理,突出了讽谏的主题。《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注释】
1、汔:乞,求。《郑笺》:“汔,几也。”
2、诡随:不怀好意。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诡随,谓谲诈欺谩之人也。”
3、寇虐:抢劫残害行为。俞樾《群经平议》:“言为寇虐者,必遏止之,不以其高明而畏之也。”
4、憯:曾。《毛传》:“憯,曾也。”
5、柔:《通释》:“按能与柔义相近。柔之义为安之善,能亦安也善也。”
6、逑:《毛传》:“逑,合也。”《郑笺》:“逑,聚也。”
7、惛怓:朝政纷乱。《郑笺》:“惛怓,犹喧哗也,谓好争者也。”
8、劳:《郑笺》:“劳,犹功也。”
9、休:《尔雅·释言》:“休,庆也。”
10、罔极:《集传》:“罔极,为恶无穷极之人也。”
11、慝:邪恶。
12、有德:《集传》:“有德,有德之人也。”
13、愒:通“憩”,休息。
14、厉:《郑笺》:“厉,恶也。”
15、正: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正,当读为政。寇虐之徒,败坏国政,遏之则政不败矣。”
16、戎:汝。《郑笺》:“戎,犹女(汝)也。式,用也。弘,犹广也。”
17、缱绻:喻朝政纷乱不顺。《集传》:“缱绻,小人之团结其君者也。”
18、玉女:玉:好,爱。女:汝,你。阮元《王欲玉女解》:“诗言玉女者,畜女也。畜女者,好女也。好女者,臣悦君也。召穆公言:王乎,我正惟欲好女畜女,不得不用大谏也。”
【翻译】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安康。爱护京城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诡诈欺骗莫纵任,谨防小人行不良。掠夺暴行应制止,不怕坏人手段强。远近人民都爱护,安我国家保我王。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休息。爱护京城老百姓,可使人民聚一起。诡诈欺骗莫纵任,谨防歹人起奸计。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人民添忧戚。不弃前功更努力,为使君王得福气。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喘口气。爱护京师老百姓,安抚天下四方地。诡诈欺骗莫纵容,反覆小人须警惕。掠夺暴行应制止,莫让邪恶得兴起。仪容举止要谨慎,亲近贤德正自己。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歇一歇。爱护京师老百姓,人民忧愁得发泄。诡诈欺骗莫纵任,警惕丑恶防奸邪。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国政变恶劣。你虽年轻经历浅,作用巨大很特别。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舒服。爱护京师老百姓,国家安定无残酷。诡诈欺骗莫纵任,小人巴结别疏忽。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政权遭颠覆。衷心爱戴你君王,大力劝谏为帮助。
【赏析】
《民劳》一诗,《毛诗序》以为“召穆公刺厉王也”。郑笺云:“厉王,成王七世孙也,时赋敛重数,徭役繁多,人民劳苦,轻为奸宄,强陵弱,众暴寡,作寇害,故穆公刺之。”朱熹《诗集传》则以为“乃同列相戒之词耳,未必专为刺王而发”。严粲《诗缉》也说:“旧说以此诗‘戎虽小子’及《板》诗‘小子’皆指王。小子,非君臣之辞,今不从。二诗皆戒责同僚,故称小子耳。”朱熹等宋代经学家每不从汉儒之说,自立新义,时有创见,但涉及君臣关系问题,却反而比汉儒保守。其实,正如范处义《诗补传》所说:“古者君臣相尔女(汝),本示亲爱。小子,则年少之通称。故周之《颂》、《诗》、《诰》、《命》,皆屡称‘小子’,不以为嫌。是诗及《板》、《抑》以厉王为‘小子’,意其及位不久,年尚少,已昏乱如此。故《抑》又谓‘未知臧否’,则其年少可知矣。穆公谓王虽小子,而用事甚广,不可忽也。”朱、严之说实不足为训,《毛诗序》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