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送顾宁人①北游序
归庄
余与宁人之交,二十五年矣。其他同学相与,或二十年,或十余年,盖未尝有经年之别也。今于宁人之北游也,而不能无感慨焉。
宁人故世家,崇祯之末,祖父蠡源先生暨兄孝廉捐馆②,一时丧荒,赋徭猬集,以遗田八百亩典叶公子,价仅当田之半,仍不与。阅二载,宁人请求无虑百次,仍少畀之,至十之六,而逢国变。
公子者,素倚其父与伯父之势,凌夺里中,其产逼邻宁人,见顾氏势衰,本畜意吞之。而宁人自母亡后,绝迹居山中不出,同人不平,代为之请,公子意弗善也。适宁人之仆陆恩得罪于主,公子钩致之,令诬宁人不轨,将兴大狱,以除顾氏。事泄,宁人率亲友掩其仆,执而棰之死。其同谋者惧,告公子。公子挺身出,与宁人讼,执宁人囚诸奴家,胁令自裁。同人走叩宪副行提,始出宁人。比刑官以狱上,宁人杀无罪奴,拟城旦③。宪副与公子年家,然心知是狱冤,又知郡之官吏,无非公子人者,乃移狱云间④守,坐宁人杀有罪奴。公子忿怒,遣刺客戕宁人。宁人走金陵,刺客及之太平门外,伤首坠驴,会救得免。而叛奴之党,受公子指,纠数十人,乘间动宁人家,尽其累世之传以去。
宁人度与公子讼,力不胜,则浩然有远行。而同人之知宁人者,携尊送之。酒半,归子作而言曰:“宁人之出也,其将为伍员之奔吴乎?范雎之入秦乎?吾辈所以望宁人者不在此。宁人之学有本,而树立有素,使穷年读书山中,天下谁复知宁人者?今且登涉名山大川,历传列国,以广其志而大其声施。焉知今日困厄,非宁人行道于天下之发轫乎?若曰怨仇是寻,非贤人之志;别离是念,非良友之情。”于是同人曰“善”,请歌以壮其行,而归子为之序。(有删改)
【注】①顾宁人:顾炎武,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②捐馆:舍弃所居之屋舍,死亡的婉称。③城旦:原为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名,这里指流放或徒刑。④云间:松江的古称。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他同学相与彼此交往
B.仍少畀之给予
C.适宁人之仆陆恩得罪于主冒犯
D.比刑官以狱上等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炎武本出生世家,因祖父和兄长相继故去,加上灾荒和繁重的赋税徭役,导致家道中落。
B.叶公子依仗父亲和伯父的势力,在乡里为非作歹,地产与顾家相邻,见他家衰微,有侵夺之意。
C.宪副由于和顾炎武是同科中举,而且知道顾炎武含冤,故而异地审判,目的是轻判顾炎武。
D.文中归庄点明寻仇非贤人之志,以此激励顾炎武,这是知己之言,也是作序的一个原因。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遗田八百亩典叶公子,价仅当田之半,仍不与。(4分)
(2)又知郡之官吏,无非公子人者,乃移狱云间守,坐宁人杀有罪奴。(4分)
9.文中归庄是从哪几个方面劝勉顾炎武的?(4分)
答案:
6.C(“得罪”在此是“获罪”之意)
7.C(宪副与叶公子同年登科)
8.(1)(顾家)把遗留下来的八百亩田产典当(抵押)给叶公子,价格仅相当田价的一半,但(公子)仍然不给钱。(“典”、“当”、“与”、补出主语各1分)
(2)(宪副)知道本郡县中的官吏中没有会反对(违背)公子做法的人,于是把案件移送到松江太守处,最终判定顾炎武杀有罪家奴的罪。(“非”、“狱”、省略“于”、“坐”各1分)
9.用古人的例子劝勉,希望他能学以致用,展望他此行的重大作用,警醒他不要寻仇。(一点1分,共4分,)
附:参考译文
我和宁人交往已经二十五年了,和其他一起学习的朋友交往,有的二十年,有的十多年,都不曾有过几年的分别。今天宁人要北游了,不能不感慨万千。
宁人本来出生世家,崇祯末年,他的祖父蠡源先生和兄长孝廉先后去世,同时经历丧事又逢荒年,赋税徭役繁重,顾家把祖上遗留下来的八百亩田产典当给叶公子,价格仅相当田价的一半,但公子仍然不给钱。经历了两年,宁人请求了大约百来次,叶公子依然只是稍微给他一些钱款,到付了十分之六钱款的时候,国家发生大变,明朝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