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文言文 >仲尼居,曾子侍,任敬臣,字希古阅读

仲尼居,曾子侍,任敬臣,字希古阅读

opp整理 | 日期:08-20

导语:材料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

  故在CFG三处断开。

  11.B.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德之本也”的“本”,根本;句意: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本”,本来;句意:本来希图宦达,不顾惜名声节操。A正确;

  B.复坐,吾语妆”的“语”,动词,说话;句意:我讲给你听。/“述诸小妹语曰”的“语”,名词,言语、话语;句意: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含义相同”错误。“B错误

  C.服除,指守丧期满,脱下丧服,文中指任敬臣为去世的父亲守丧期满而脱下丧服 。C正确。

  D.“岁终,书上考,固辞”句意:年终考核,给他定为上考,他坚持辞谢不接受。/“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固”,本来;句意: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D正确

  故答案为:B。

  12.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由“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可知 孔子告诉曾子,一个人要特别爱护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而不损坏伤及它们,这是孝的开始.A正确

  B.“中间阶段是建立功绩和成名立业,最终则要效忠君王而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不合文意,应为“中间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立功绩,成名立业,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B错误

  C:由“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可知孔子说,天子能够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天子能够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C正确

  D:任敬臣五岁时因丧母哀痛而损伤身体,完全出于天性;后丧父时几次昏倒,听从继母不能悲伤过度的劝告而改喝粥食。D正确

  故答案为:B。

  13.①先代的圣王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来感化人民,所以亲自带头来实行博爱,人民中就没有人会遗弃自己的双亲。

  ②孔子称赞颜回的贤德,认为自己不如他。我虽然不是古人,但见到这个小儿,确信自己比不上他。

  14.①任敬臣官职不断升迁,建立功绩,成名立业,使父母显赫荣耀。②任敬臣为父亲守孝期中,听从继母劝告,保重身体,不悲伤过度。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化”,感化;“是故”,因此,所以;“莫”,没有,没有人。

  (2)“称”,称赞;“弗如”,不如;“信”,相信,确信。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七岁,问父英曰:‘若何可以报母?’英曰:‘扬名显亲可也。’乃刻志从学”“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授著作局正字……服除,迁秘书郎……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当代,王再表留,进朝请郎。举制科,推许王文学。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可知,任敬臣官职不断升迁,建立功绩,成名立业,使父母显赫荣耀。

  由“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敬臣更进馆粥”可知,任敬臣为父亲守孝期中,听从继母劝告,保重身体,不悲伤过度。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曾子在一旁陪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那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席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那里能知道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一个人要建功立业,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孝,开始时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立功绩,成名立业。《诗经·大雅》里说:‘怎么能不想念你的先祖呢?要努力去发扬光大你的先祖的美德啊!’”孔子说:“(天子)能够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的父母,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天子)能以爱敬之心尽力侍奉父母,就会以至高无上的德行教化百姓,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曾子说:“多么博大精深啊,孝道太伟大了!”孔子说:“孝道,犹如天有它的规律一样,犹如地有它的规律一样,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天地按照它的规律运动,人民以它们为典范实行孝道。效法上天而遵循规律,利用大地而获取便利,因势利导来治理天下。因此对人民的教化不需要采用严肃的手段就能获得成功,对人民的管理不需要采用严厉的办法就能治理得好。先代的圣王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来感化人民,所以亲自带头来实行博爱,人民中就没有人会遗弃自己的双亲;向人民讲述道德礼义,于是人民就觉悟了,会主动地实行道德礼义。先代的圣王亲自带头,尊敬别人,谦恭让人,于是人民就不会互相争斗抢夺;制定了礼仪和音乐,引导和教育人民,于是人民就能和睦相处;向人民宣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于是人民能辨别好坏而不会违犯禁令。《诗经》里说:‘威严显赫的太师尹氏啊,人民都在仰望着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