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三年级音乐童年教案

三年级音乐童年教案

opp整理 | 日期:07-24

导语: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那种平和、冲淡而又质朴的情感。

  4.品读第四部分

  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重点品析:为什么颇有骄傲之意?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单调、就是寂寞。

  5.品读第五部分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但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重点品析:为什么会“从梦里哭着醒来”?为什么宁愿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说明了什么?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那种心灵的寂寞和无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多少次梦中醒来。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那种精神的孤独和心灵的无助怎么能让人相信和理解?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wenzhang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一个六七岁孩子离开母亲后的那份深深的孤独和内心难言的苦痛!

  四、资料链接,悟童年

  季羡林先生是怎样面对这段生活的,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能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板书:以苦为乐、受用不尽、习以为常)

  齐读:“每天最高享受”一节。

  总结:这就是季羡林先生,虽然他用了灰黄来描述自己的童年,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深深的感激。或许,也正是这种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他坚忍不拔的个性和非凡的人生。(屏显)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飘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他在《我的童年》(完整版)的结尾这样写道:(屏显)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你又有了哪些感悟呢?

  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wenzhang”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教师小结:其实,或许正是这些童年的“苦难”、“经历”才让季羡林养成了坚韧的品格,能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忍受孤独努力求学,从而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有人这样评价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板书:一代大师)

  五、关照自我,说童年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小结:后人在评价季羡林先生的时候这样写道: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个中滋味,我们应该懂得。

  季羡林先生用“一片灰黄”来形容他的童年,那么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你愿意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为什么呢?

  生谈自己的童年。

  布置作业:季羡林先生一生笔耕不辍,你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就把我们自己的童年也写出来吧,题目也可以叫做《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