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opp整理 | 日期:07-24

导语: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3、宇宙的演化过程

  各种天体不是同时形成,各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而整体的宇宙则经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参阅教材第3页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成员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项指标在类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在类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从太阳系的诞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这样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平均温度15c: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近,温度就过高,则热扰动太强,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生命物质。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结合在一起,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气,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的过程,演变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成分。

  大量的液态水: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结晶水汽化;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在地面低洼处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