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百科 > 钓鱼 >在水库钓鱼的特点与钓法介绍

在水库钓鱼的特点与钓法介绍

opp整理 | 日期:07-22

导语:

  水库建成初期的鱼类,主要依靠原河流中的鱼类和淹没区的湖泊、池塘鱼类混合而成。在往后的年月中,鱼类的组成将发生一个适者生存的改造过程。其结果是, 繁殖条件要求低的、食料丰富的野杂鱼和凶猛鱼占优势;某些经济鱼类不但繁殖条件受到限制,而且随着凶猛鱼类的增长,不断受到压抑而数量锐减。

  具体地说,水库鱼类的生长和发展有下述特点。

一、

  水库初建成时,水库中的鱼类组成主要取决于原河道和池塘湖泊的鱼类组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弱肉强食和适者生存的发展规律,最后重新组合成新的水库鱼类。

二、

  水库大坝建成造成鱼的洄游通道阻隔,原河流中的洄游性鱼类和半洄游性鱼类被阻于坝下,库区残存个体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比如鲢、鳙、鲥、鲚等。

三、

  某些湖泊鱼类,仍以水库为索饵场,在繁殖期到上游的汇水区或上游产卵,如银鲴、细鳞、斜齿鳊、鲢鳙等鱼类。但产漂浮性卵的鲢鳙因鱼卵随水沉入水底后,成活率甚低。上游流程很短的水库,这些鱼若不人工放养,会逐渐灭绝。鱼卵也会沉入水底,但是却有一定的孵化率,能够形成种群危害其它鱼类。

四、

  由于水流变缓,淹没区变为良田,所以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吃浮游生物又能适应产卵条件的鱼类(比如白条)因而就数量大增,往往形成水库的优势种群。

五、

  水库刚刚建成的头几年,淹没的陆草、杂树为草上繁殖的鱼类提供了很好的产卵条件,使鲤、鲫、白条、乌鳢(黑鱼)、 等草上产卵的鱼类大量繁殖。数年之后,陆生草类腐烂、库生水草又贫乏的情况下,这些鱼类的繁殖条件恶化,数量开始下降。若遇特大洪水,水位回升并超过原来 高水位的水位线时,又可以淹没大量陆草和树木,这些鱼类的数量又可望再一次回升。不过白条鱼能在任何飘浮物上产卵,故种群一直很大。

六、

  凶猛鱼、小杂鱼数量增大。翘嘴、蒙古红、鱼、鲶鱼、马口、狗鱼、白条等鱼,由于食料条件得到改善,在具备良好繁殖条件的水库,其数量增加很快,长时间地成为水库的优势种群。

  我们之所以说水库的鱼不好钓,是因为水库的水位在发电、灌溉的过程中波动很大。而且,水库的建成时间一般很短,水底的泥质和水体十分清瘦,鱼的可食之物 不多、密度不大。同时,放养的鱼因为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很难自然繁殖成功实现增殖,因而可以垂钓的鱼种类和数量不多、密度不大。多的只是些白条、等可 以在任何漂浮物及水底、在蚌的体内产卵繁殖的小杂野鱼。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水库建成的初期几年,水库中的鱼数量增加很快,应是比较好钓的。每次涨大水后的几年,也是垂钓的大好时机。但是在水库水位很低的年份,鱼的增长较少。若是没有人工放养来进行补充,钓鱼的条件就会很差,只能钓到少量上年的成鱼。

  在建成的年代比较长的水库,由于库水的浸泡,水库的岸边略显平坦,水底稍肥,水生生物比较丰富,鱼的食物也比较多,鱼的产量较高,可钓的对象鱼更多,相对而言比较好钓。

  另外,水库又大约分为湖泊型和河流型两种。湖泊型水库是指水面大而水浅、流程较短的水库;河流型水库是指水面狭窄、流程较长的水库。因为水库流程的不 同,鱼产卵繁殖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在河流型水库,流水有助于鱼卵的飘浮和成活,使得只能在流水中成活的鱼卵有一定的成活率。而在湖泊型水库,这些鱼的繁殖 就会困难得多,数量也少得多,显得很不好钓。

  由于水库的地形复杂,象鲤鱼等一类喜爱钻底的鱼很难捕获,所以渔民们一般是不养鲤鱼的,以养鲢鳙和草鱼为主。在水库,找到水底情况较好的地方,炸弹钩底钓鲤鱼和草鱼,或者浮钩钓鲢鳙是很好的选择。手竿垂钓则以钓水库汊子为主。特别是在当年涨大水,手竿钓水库的汊子是很好的钓法,能够钓到大量的鲫鱼,涨水后又能钓到大量的黄颡。

  水库中还有不少的翘嘴、蒙古红、鱼、鲶鱼、马口、狗鱼、白条等鱼,特别是翘嘴和蒙古红数量更多,用活虾钓、海竿拟饵钓、 炸弹钩浮钓,效果相当显著。手竿垂钓则以半水包饵动钓为主,每次下钩都用一点点包饵,钓浮,让钩饵在动态中化散,可以专钓翘嘴和蒙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