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2022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五篇

2022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五篇

opp整理 | 日期:06-30

导语:

  2、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

  先让阅读课本P41第一段及有关新军的小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课文,讨论记录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力量、主要事件。

  (3)影响

  运用电脑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体现全国各省的响应情况。

  3、中华民国的成立(约10分钟)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播放电影资料《孙中山》节选,让学生明白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准备和成立过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提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

  (3)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复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等内容,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小结课文

  利用表格,让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

  课堂练习(如有时间做填充图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