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

opp整理 | 日期:06-30

导语:

  4、教学难点: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

  「依据」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情色彩,单纯的从“好”和“坏”出发,不能客观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二)学法

  先教后学,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纠正其错误的理解。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资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武则天,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说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主题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建立和发展)、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开元盛世(鼎盛)。三个子目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通过对三个环节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唐朝建立,发展和走向鼎盛的过程及治理国家的措施。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MV武则天。

  一首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又不乏女人味的《无字碑》唱尽武则天一生荣辱心酸,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评价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示标题。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的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呢?带着这两个问题由此进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依据」通过课件演示,增加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环节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都城?时间?

  (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

  (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3、第一个问题学生易于理解,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需要补充材料加以说明,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三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

  材料一: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贞观政要·论求谏》

  教师小结:唐太宗善于听取正确意见,能虚心纳谏,并展示谏臣魏征和房谋杜断。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又有哪些?

  B、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多媒体展示。

  教师小结:根据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我们来看看成效如何?

  C、唐太宗的治国成效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