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与雷达》教学说课稿
导语: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
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②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提问: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用不解、疑问的语气读)
2、学习4、5、6自然段。
紧紧围绕“三次试验”这个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还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热情激励。出示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3、学习7、8自然段。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蝙蝠和雷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六册教材中的一篇科学短文。它既没有《穷人》一课的细腻情感,也没有《草原》一课的无限风光。如何利用课文本身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说话、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将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教学变成内容丰富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
一、创设情景,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一上课,我是这样导入的:“现在咱们开个小小的招聘会,这里有两积职业供大家选择,一种是记者,一种是科研工作者。愿意应聘记者的同学站起来,请到左边来。愿意应聘科研工作者的同学起立,请到右边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就坐。”
把学生分成记者和科研工作者,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
二、自学交流,促进主动发展
⒈个人自学
师:昨天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知道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就这件事记者要设计问题采访科学家,科研工作者要准确地条理地回答记者提问。下面我们先自学课文,记者朋友们把你要提的问题罗列在纸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过程按要点罗列到纸上。老师愿当好你们的参谋,随叫随到,开始吧!
这样,自学的过程成为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准备过程中,经历了阅读——思考——文字提炼的过程,完成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⒉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小组交流时气氛很热烈,有的小组整理问题的类型,有的小组比较哪个问法更恰当,有的小组配合画图,有的小组整合语言,他们各抒己见,积极探究。教师巡回各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为学生创新、争论创设了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
⒊交流探究
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全班展开生与生、生与师的交流。招待会上,“记者”问题泼辣,“科学家”回答风趣。学生的理解、表达、情感、价值观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是部分教学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