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说课稿合集
导语: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注数据的“平均水平”以外,还要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出本课课题——数据的波动)
2、新课:
(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a、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c、练习巩固计算极差;
<2>、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方差和标准差。
<3>、引进概念
a、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给出计算公式:
b、给出“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c、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操作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4>、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的内涵(通过数据与图比较说明,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5>、计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标准差。(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样本4、7、5、2、3、8、5、6的平均数是______,众数是_____,极差是____,方差是________,标准差是______。(通过这组练习强化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2>、P—235随堂练习(1)(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结谈体会: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
5、布置作业:P—199(1)(2)(3-选作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比较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数学教学主导,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师对教学目标,难点,重点把握要恰当、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