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本参考篇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本参考篇

opp整理 | 日期:06-28

导语:

  (三)深入课文,品读赏析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请参照以下句式,用与之相近的短语概括:社戏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记忆。浏览课文,思考并讨论后回答。

  例句是:自由的乡间生活

  下面是学生活动:

  1. 学生浏览课文,讨论,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①自由的乡间生活,②愉快的看戏之旅,③难忘的偷豆经历,④珍贵的朋友之谊,⑤优美的水乡夜景,⑥淳朴的乡风民情。

  2. 接着,请学生分别为以上说法陈述理由。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阅读文本,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赏析。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整齐划一的句式概括表达意思的能力和习惯;启发学生思维,深入理解文本。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师可以在不同的探究内容中,适时进行各有侧重的知识渗透,而不是一味地寻找归纳。比如在探讨“自由的乡间生活”这一内容时,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自由”给少年鲁迅带来的快乐,方法是联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这两篇文章,领会自由的乡间生活对幼时的鲁迅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所以一旦遇到,就显得格外珍贵、美好,并使学生领悟到“联想延伸”是阅读文章,读懂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再比如,“愉快的看戏之旅”,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看戏的情节一波三折;“优美的水乡夜景”,我侧重于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多种写法的综合运用;“淳朴的乡风民情”,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本文的“纯美的人情”。这些侧重点的实施使得本节课内容丰富而又具有一定的深度。

  (四)感受情思,品知主旨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请结合以上6个“美好的记忆”,思考并回答:作者表达这些“美好”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读者呈现这个故事和其中的美好吗? 高明的作家往往擅长通过一个物品、一段经历、一种现象寄托一份情感,表达一份愿望。你觉得鲁迅先生是否也是这样高明的作家呢?

  学生活动:

  1. 学生思考,讨论,组织语言。

  2.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鲁迅先生很高明,在文章中,他通过对这段经历的回忆,

  (1)表达了他对童年往事的怀念。

  (2)表达了他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乡间生活的向往。

  (3)表达了他对故人、故土的热爱与眷恋。

  (4)表达了他对纯美人情的渴望与追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感受作者情思,领会文章主旨。

  (五)结课

  紧承上面的环节,教师以下面这段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

  由此可见,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情思可谓厚重而深沉。那么,这么多厚重而深沉的感情都是因什么而起呢?(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社戏。正是因为有了社戏,作者才有了省亲、看戏、偷豆等等经历,才会因此而产生这么多深厚的情感,一生不能放下。不仅仅是社戏,还有春节,还有端午,还有中秋,这些活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永不磨灭的情感波澜,一生不能放下!像这样的活动,我们称它为什么呢?(学生答:民俗)对,这就是民俗,这就是民俗的魅力!下课!

  设计意图:教师在结语中引导学生简单感知“民俗”这一概念,初步感知民俗对于中国人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对我国民俗活动产生亲近、认同与热爱之情。

  五、回顾反思说感悟

  通过对《社戏》的解读,我感受到,对于学生新接触到的“民俗”,应重在让学生体会、感知,努力避免概念先行,以免使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解说中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学设计应多站在学生角度去考虑,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提问,懂得将其分解为若干小的问题,形成坡度,善于启发,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