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总汇
导语: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诗歌的上下节本身就是对比。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第二步,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第三步,进行朗读感知,提出朗读应思考的问题。
第四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六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教师进行小结
第七步:归纳本诗的主题
第八步:随堂练笔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的的帆。
B的大海,的海风,的浪。
C的碧流,的阳光,的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溪流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第十步:布置作业
(一)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二)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