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说课稿 >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opp整理 | 日期:06-08

导语: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自由朗读。

  (可以体会节奏和情感)

  5、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6、全班齐读。

  (四)、品读诗文,品味诗意

  学生分四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进行质疑问答。

  预设:

  首联:此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那两件大事?请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理解。

  颔联:此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个比喻了什么?

  颈联: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尾联: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环节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可以充分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新课标之要求,完成育人之目的。)

  (五)、归纳总结诗意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两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此环节让学生对诗情、诗意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六)、带着感情再次读诗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品味诗文,理解诗文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情怀,爱国情怀。进而为下面体会主题环节打下基础。)

  (七)、名句欣赏,体会主题

  打出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略)

  (八)、拓展延伸,走进历史

  请同学们写出积累的与爱国有关的古今故事或诗词,然后交流,最后请同学发言。

  预设:

  故事: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

  苏武执汉节在北海牧羊19年。

  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于风波亭上。

  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慷慨就义也不说出共产党人下落。

  诗句: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此环节可以检验同学们的日常积累。让他们感觉到学有可用,积有可用。从而激发他们日常自主学习的情感,进而培养他们勤学习,勤积累的好习惯。)

  (九)、试背

  (十)、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文天祥的精神气节更加震撼我们的内心。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时代,同学们依然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让爱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我们的生活中。

  (进一步激发、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十一)、作业

  必做:背诵并默写诗文。

  (此环节可以充实学生们的知识宝库,使他们的仓库更充实,知识更丰富。)

  选做(有兴趣的同学可做):简要说一下诗人巧妙神奇的艺术构思。

  (此环节可以激发语文素养更高的学生去探究诗文的艺术成就。)

  板书: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联:叙事明经入仕“勤王”

  颔联:比喻凄苦的心情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颈联:对仗 双关

  尾联:名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

  一、分析教材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