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蹇义传阅读练习
导语:
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
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传谕太子,辄遣义,能委曲导意。帝与太子俱爱重之。七年,帝巡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时旧臣见亲用者户部尚书夏原吉与义齐名中外称曰“蹇、夏”。
仁宗即位,义、原吉皆以元老为中外所信。帝又念义监国时旧劳,尤厚倚之。义视原吉尤重厚,然过于周慎。士奇尝于帝前谓义曰:“何过虑?”义曰:“恐卤莽为后忧耳。”帝两是之。杨荣尝毁义。帝不直荣。义顿首言:“荣无他。即左右有谗荣者,愿陛下慎察。”帝笑曰:“吾固弗信也。”宣宗即位,委寄益重。时方修献陵,帝欲遵遗诏从俭约,以问义、原吉。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迨世宗营永陵,始益崇侈云。
英宗即位,斋宿得疾。遣医往视,问所欲言。对曰:“陛下初嗣大宝,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耳。”遂卒,年七十三。赠太师,谥忠定。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士奇常言:“张咏之不饰玩好,傅尧俞之遇人以诚,范景仁之不设城府,义兼有之。”(《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荣尝毁义 毁:诋毁 B.其后诸帝因以为制 因:因此
C.傅尧俞之遇人以诚 遇:对待 D.陛下初嗣大宝 嗣:继承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蹇义受到几代皇帝“倚重”的一组是
①帝巡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 ②小心敬慎,未尝忤色 ③宣宗即位,委寄益重
④超擢吏部右侍郎 ⑤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 ⑥军国事皆倚办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义谙熟朝廷典章制度,通达礼仪,军国要务处置皆称上意,故国家军政大事均倚办于他,与户部尚书夏原吉齐名。
B.蹇义原名蹇,任职中书舍人,因奏事称旨,太祖喜其诚笃,为之更名“义”,并亲笔御书“义”字颁赐。
C.仁宗即位后,以其为国家元老,兼有监国功劳,愈加倚重。宣宗即位后准备修献陵,征求他的意见,他竭力赞同修筑献陵应本着节俭的原则。
D.宣宗在位的时候,杨荣曾经说蹇义的坏话,皇帝也认为杨荣不正直,蹇义却反过来为杨荣辩解。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有所传谕太子,辄遣义,能委曲导意。
(2)其后诸帝因以为制。
1.【思路点拨】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答案】B【解析】根据上下文语意,“因”应译为沿袭。
2.【思路点拨】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看清题干,理解题干中概括性论断的含义;明确筛选指向;抓住中心句、中心词;回到原文,留心陷阱。
【答案】C【解析】②句是说蹇义做事谨慎;⑤句是说蹇义上奏能合皇上的口味。
3.【思路点拨】弄清题干要求,判断各选项正误时一定要找到可靠的依据。不管是归纳内容要点,还是概括文章中心,其信息来源都是文段内容,只有在文章能找到依据的才能判其正确,否则,是错误的。
【答案】D【解析】杨荣诋毁蹇义应是仁宗在位的时候。
4.【思路点拨】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帝号、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照录保留,不必翻译。
【答案】(1)皇帝有什么事要指示太子,总是派蹇义去,蹇义能婉转地传达皇上的意思。(2)这以后各个皇帝沿袭下来以它作为形制。
【解析】注意关键词“辄”、“委曲”、“因”、“以为”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