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隋论》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导语:
苏辙 文言文阅读(19分)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魏压其冲冲:要塞B.其弊果安在哉果:到底
C.寸攘尺取攘:通“壤” ,土壤D.诛灭略尽略:全,皆
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答案】D
【解析】攘:夺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剑阁峥嵘而崔嵬
B. 以绝天下之望微以自文于君亲
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项王因留沛公于饮
D. 独死于杨素之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A 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来; C连词,趁着/于是; D介词,在/对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分)
(2) 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答案】(1)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百姓没有依靠,不堪忍受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
(2)(天下)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解析】第⑴句中的“所以”“ 甚密如此”“ 无聊”是翻译中的难点,。第⑵句中的“莫之救”“ 则”“ 无以”。
9.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有哪些?(4分)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并进行概括
【答案】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惨急的政策,不够宽松。
【解题思路】主观原因主要是指跟统治者相关的事情。②段中秦“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指秦采用残暴的手段来控制天下,并分析采用残暴手段的原因是害怕失去的心理;③段中先分析隋君主的心理,然后又写了隋君主的做法“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1.下列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④以术留天下
⑤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⑥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