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吧 > 阅读题 >宋史・陈师道传阅读练习

宋史・陈师道传阅读练习

opp整理 | 日期:05-16

导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少而好学苦志,年十六,以文谒曾巩,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巩典五朝史事,得自择其属,朝廷以白衣难之。元初,苏轼、傅尧俞、孙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援,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士。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调彭泽令,不赴。家素贫,或经日不炊,妻子愠见,弗恤也。久之,召为秘书省正字,卒,年四十九,友人邹浩买棺敛之。

  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世徒喜诵其诗文,至若奥学至行,或莫之闻也。尝铭黄楼,曾子固谓如秦石。

  初,游京师逾年,未尝一至贵人之门,傅尧俞欲识之,先以问秦观,观曰:“是人非持刺字、俯颜色、伺候乎公卿之门者,殆难至也。”尧俞曰:“非所望也,吾将见之,惧其不吾见也,子能介于陈君乎?”知其贫,怀金欲为馈,比至,听其论议,益敬畏,不敢出。章在枢府,将荐于朝,亦属观延致。师道答曰:“辱书,谕以章公降屈年德,以礼见招,不佞何以得此,岂侯尝欺之耶?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愚虽不足以齿士,犹当从侯之后,顺下风以成公之名。然先王之制,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所以成礼而其敝必至自鬻,故先王谨其始以为之防,而为士者世守焉。师道于公,前有贵贱之嫌,后无平生之旧,公虽可见,礼可去乎?且公之见招,盖以能守区区之礼也,若昧冒法义,闻命走门,则失其所以见招,公又何取焉。虽然,有一于此,幸公之他日成功谢事,幅巾东归,师道当御款段,乘下泽,候公于东门外,尚未晚也。”及为相,又致意焉,终不往。官颍时,苏轼知州事,待之绝席,欲参诸门弟子间,而师道赋诗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语,其自守如是。

  与赵挺之友婿,素恶其人,适预郊祀行礼,寒甚,衣无绵,妻就假于挺之家,问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以寒疾死。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巩典五朝史事典:掌管

  B.又用梁焘荐用:使用

  C.亦属观延致延:延请

  D.妻就假于挺之家假: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时人未之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B.伺候乎公卿之门者生乎吾前

  C.惧其不吾见也谁得而族灭也

  D.且公之见招不出,火且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师道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苦练意志,十六岁时,他就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了曾巩的赏识。

  B.陈师道虽然曾获得许多当时有名望人的推荐,但仕途并不如意,死后还是朋友出资来安葬他。

  C.陈师道高尚正直有节操,能够安贫乐道。因与当时权贵章不和,多次谢绝他的推荐和邀请。

  D.陈师道既能写出精美的诗文,又有一般人不太了解的学问,他和苏轼有交往又不能依附于他。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

  (2)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愚虽不足以齿士,犹当从侯之后,顺下风以成公之名。

答案:

  4.B (解释为“因为”)

  5.B(A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作用;B用作介词,相当于“于”;C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D连词,况且/副词,将要)

  6.C(“与当时权贵章不和”不符合文意)

  7.(1)他喜欢写诗,自己说是学的黄庭坚,至于其高超处,有人说甚至超过了黄庭坚,但是他只要稍微一不中意,就把诗稿烧掉,因此他的诗稿今天保留下来的只有十分之一。(补全省略主语1分,“或”“小”“才”“十一”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