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导语: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三)课外练习:
认真完成《学习与评价》有关练习,迎接检查。
一 介绍作者
二 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画出文中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义。
2、 讨论 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人公应该是谁。
三 划分段落层次,按情节的发展顺序分成四个层次:见教参。
四 小说揭示主题的角度:
(一)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人物的生活环境: 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
华盛顿广场东面 艺术区
街道错综复杂 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 阴暗,潮湿,穷苦 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
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
讨论:哪个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对琼珊:
得知病情,故做轻松
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安慰
无微不至的照顾
初见贝尔曼:
形象一:(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
——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再见贝尔曼:
形象二:(正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