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务本阅读练习
导语:
【译文】
曾试看上世古书,三王的辅臣,声誉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由于他们)功劳大的缘故。《诗经》上说“好雨落在公田里,一并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辅臣,都能凭借有功于公家,从而获得自己的私利。平庸君主的辅臣,他们希望得到名誉地位的心情跟三王的辅臣是相同的,可是他们的名声没有不蒙受耻辱的,他们的地位没有不岌岌可危的,(这是由于他们)没有为公家立功的缘故。(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却不忧虑自己的君主不能在天下显贵;(他们)都忧虑自己的家族不够富足,却不忧虑自己的国家领土不能扩大。这就是他们希望得到荣耀反而更加耻辱,希望得到安定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人民治理得好坏在于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纵悖乱,面对钱财就贪得无厌,官位得以接近君主就阿谀奉承,统率军队就倦怠怯懦,凭着这些想从君主那里满足奢望,岂不是很难吗?
假如有这样一个人,(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面对钱财就要占为己有。像这样而富足的,除非偷盗,否则无法取得财富。因此,荣华富贵不是自己来的,是靠功劳得来的。如今(世人)功劳很少而企望很大,这是蒙骗;没有功劳而谋求荣华富贵,这是诈取。蒙骗、诈取的方法,君子是不采用的。
人们的议论大都说;“(如果)君主任用我,(那么)国家必定没有祸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这样。(如果)自己有祸患,任用这样的人在治理国家(的事业上),(国家)怎么能没有祸患呢?所以要得到国君的重用,没什么比修养身心、使自身贤明更重要的了。自身是自己可以制约的,放弃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却去奋力强取自己力所不及的事,这就叫悖谬。(悖谬的人,)不让他们治理国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结交朋友,即便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顺,结交朋友不忠厚诚挚,这些都未能达到,怎么能认为他好呢?所以,评论人不要根据他未能达到的,而要根据他已能达到的。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一定先省察自己,然后才接受俸禄。君主即使多给俸禄,臣子也不无故接受。忠臣的行为,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