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魏世家・魏王以秦救之故阅读
导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①谓魏王曰: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②,与大梁③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之事④,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右上蔡、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
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选自《史记·魏世家》,有删改)
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注:①无忌,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②郑地,指原郑国的土地。公元前375年,韩攻克郑国首都,并迁都到那里。③大梁,战国时魏都城。④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负强秦之亲 负:辜负
B.更事必就易与利 就:趋向
C.若道河外,倍大梁 倍:背向
D.有周韩以间之 间:间隔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亲秦而伐韩 B.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顺流而东行 具告以事
C.若道河内D.从林乡军以至于今
以为莫己若者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3分)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3分)
(3)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3分)
10.魏无忌认为亲秦伐韩必致大梁失陷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7.A(负:倚仗)
8. B(B项中“以”均为介词,把。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连词,如果/动词,比得上;D.介词,到/介词,表被动。)
9.(1)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劳没有谁比他大的,可(秦王)最终驱逐了他。(判断句式、“焉”兼词“于之”1分、“竟”1分。)
(2)吴地的老百姓正痛恨他,于是趁他厉声责骂的时候,就呼叫着追赶他。(“痛心”、“噪”、“相”各1分。)
(3)项羽封有功的部将为王,却唯独让大王您到南郑去,这是流放您。(“诸将之有功者”定语后置、前一个“王”、“迁”各1分。)
10.①秦贪婪凶狠不讲德义,不可信任;②韩亡后秦国攻魏最为便利;③秦国亡魏之心历来有之。(每点1分。)
【参考译文】
魏王因为秦国曾经援救的缘故,想要亲近秦国,攻伐韩国,以便收回原来的土地。信陵君无忌对魏王说:
秦人和狄戎的习俗相同,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贪婪凶狠,好利而不讲信用,不懂得礼义德行。如果有利,连亲戚兄弟也不顾,好像禽兽一样,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他们不曾做过施厚恩、积大德的事情。所以太后本是秦王的母亲,却由于忧愁而死去;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劳没有谁比他大的,可是(秦王)最终驱逐了他。这个人对亲戚尚且如此,何况对仇敌之国呢?如今大王与秦国共同攻伐韩国就会更加接近秦国的祸害,臣特别感到疑惑不解。大王不懂此理就是不明智,君臣没有人把这个道理奏呈给您使您听闻就是不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