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郊《红线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红线传
袁郊
红线,潞州节度使薛嵩青衣。时军中大宴,红线谓嵩曰:“羯鼓之音调颇悲,其击者必有事也。”乃召而问之,云:“某妻昨夜亡,不敢乞假。”嵩遽遣放归。
时至德之后,两河未宁,以釜阳为镇,命嵩固守,控压山东。杀伤之余,军府草创。朝廷复遣嵩女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男,男娶滑州节度使令狐彰女,三镇互为姻娅。田承嗣患热毒风,遇夏增剧。每曰:“我若移镇山东,纳其凉冷,可缓数年之命。”乃募军中武勇十倍者得三千人,号“外宅男”,而厚恤养之。常令三百人夜直州宅。卜选良日,将迁潞州。
嵩闻之,日夜忧闷,计无所出。红线曰:“主不遑寝食,意有所属,岂非邻境乎?”嵩曰:“我承祖父遗业,一旦失其疆土,即数百年勋业尽矣。”红线曰:“易尔,不足劳主忧。乞放某一到魏郡,看其形势,觇其有无。今一更首途,三更可以复命。”嵩大惊曰:“不知汝是异人,然事若不济,反速其祸,奈何?”红线曰:“某之行,无不济者。”再拜,倏忽不见。
嵩常时饮酒,不过数合,是夕举觞十余不醉。忽闻晓角吟风,一叶坠露,红线回矣。嵩曰:“事谐否?”曰:“不敢辱命。”又问曰:“无伤杀否?”曰:“不至是。但取床头金合为信耳。某子夜前三刻,即到魏郡,凡历数门,遂及寝所。见田亲家翁正于帐内,鼓趺酣眠,枕头露一七星剑。剑前一金合。遂持之以归。既出魏城西门,见晨飙动野,斜月在林。忧往喜还,顿忘于行役;感知酬德,聊副于心期。所以夜漏三时,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经五六城,冀减主忧,敢言其苦?”
嵩乃发使遗承嗣书曰:“昨夜有客从魏中来,云:自元帅头边获一金合,不敢留驻,谨却封纳。”专使星驰,夜半方到。见搜捕金合,一军忧疑。使者以马挝扣门,承嗣遽出,以金合授之。捧承之时,惊怛绝倒。明日遣使赉缯帛三万匹、名马二百匹,以献于嵩曰:“某之首领,系在恩私。便宜知过自新,不复更贻伊戚。专膺指使,敢议姻亲?所置纪纲仆号为外宅男者,本防它盗,亦非异图。今并脱其甲裳,放归田亩矣。” (有删改)
不正确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的一项是(3分)
A.令三百人夜直州宅 直:同“值”,值守 B.主不遑寝食 遑:闲暇
C.聊副于心期 副:符合 D.不复更贻伊戚戚:亲戚
不正确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一项是(3分)
A.在军中的宴会上,红线告诉薛嵩她从羯鼓声中听出了打鼓者内心的悲伤。经询问,事实果然不出红线所料。
B.为了维护地方的稳定与安宁,朝廷采用了让节度使结为儿女亲家的方式来调解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C.田承嗣本无异心,红线盗盒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为打消薛嵩的疑虑以防不测,他送礼赔罪并解散了“外宅男”。
D.薛嵩的“日夜忧闷,计无所出”与红线的胸有成竹、不辱使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红线形象的性格特点。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乞放某一到魏郡,看其形势,觇其有无。(4分)
(2)忧往喜还,顿忘于行役。(4分)
9.红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D 7.C
8.(1)请放我出去到魏郡走一趟,观察那里的形势,窥探他有无(发兵的准备)。 (乞、某、觇、省略句)
(2)担忧而往,欢喜而归,顿然忘掉了奔走的劳苦。(忧往、喜还、顿、行役)
9.聪慧,能从一些细节中了解他人的心理或不杀一人而以盗取田承嗣贴身之物来警戒其非分之想;勇武,去魏郡盗取金盒如入无人之境;忠义,对主人薛嵩忠心耿耿,能主动为他分忧解难。(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附文言文翻译:
红线是潞州节度使薛嵩的婢女。一次,军中大摆宴席,红线对薛嵩说:“听这羯鼓的声音相当悲伤,击鼓之人必有伤心之事。”于是把击鼓人叫来问他,他说:“我的妻子昨晚死了,不敢请假。”薛嵩立时就放他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