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演绎 > 其他 >六年级数学《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opp整理 | 日期:04-22

导语: 学生们是简单而纯洁的,他们总是睁大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一切,用一颗真诚无暇的心作出判断和选择: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六年级数学《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在经历中体验这样的探究很有意思!

  1、捕捉信息:看了题目,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发现?

  2、引导估算:(在师生合作完成线段图后)出示完整的线段图

  提问:这个线段图你们能看懂吗?能看图,估计一下1小时行多少千米?

  怎么能看出来?说出你的想法。

  1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18千米

  (思考片刻后有生回答:从图中能看出,全长是18千米的三倍多一点,估计爸爸1小时大约行五、六十千米。)

  3、探求算法: 这只是估计,究竟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你打算怎么计算?用什么方法?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具体算一算,算过后可以和小组中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

  4、交流分析:

  1、学生代表汇报结果,有以下几种算法:

  a、18310 = 60(千米) 先求1份即小时行的,再求10份;

  b、180.3 = 60(千米) 把小时化成小数0.3小时;

  c、18(103)= 60(千米)先求总长是已经行的路程的几倍;

  d、18=18=60(千米)

  利用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直接乘除数的倒数。

  2、让学生充分阐释前几种算法的算理。

  3、教师重点引导方法d的证明与理解。

  指出:同学们阐述了用整数、小数、分数乘法解答的理由,非常不错。

  而这是一道分数除法算式, 18 =18=60(千米)

  你是又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与昨天学习的知识相比,有什么不同?整数除以分数(板书课题)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计算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转化成乘法来做?

  A利用线段图说明算理:

  学生先看图说说自己的理解。(从图上看, 1小时是小时的三倍多一些,1小时行路程的也是18千米的三倍多一些,具体说是倍。)接着出示:线段图(屏显:三个18千米闪动。)

  1小时行?千米

  小时行?千米

  18千米 18千米 18千米

  B用其他方法验证算理:

  谁能用其他方法验证?用方法a、18310 和方法c、18(103)说明。

  师随即板书思路18310=1810=18=60(千米)

  18(103) = 18=60(千米)

  5、对比说明:同学们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尽管大家思考的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积极地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点老师非常欣赏,实际上这也是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那么在这些计算方法中,你觉得哪一种算法比较好?,谁能证明自己的方法更简便,说出其它算法的不简便?(学生回答时教师必须注意设置矛盾)

  6、归纳算法: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在计算时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你们能归纳一下吗?

  反思与探索

  在学习数的运算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除了要为学生营造一种

  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外,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形成探究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让他们可以在自由的时空里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发现,自信地表达,快乐地运用!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算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但计算方法的得出决不应是教师塞给学生的,学生对算理的认识也不应是机械的,一切必须建立在放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上。会计算并不难,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算才是难点。教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重视每个学生的表达,爸爸1小时行?千米学生面对这个具体的问题选择了不同的算法,他们有各自的理解和解释。教师用心倾听,及时板书,积极鼓励,适时引导:你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一个答案,都是积极地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点老师非常欣赏!究竟每种解法代表什么思路,哪种方法更合适?18 =18=60(千米)又有其他解法不具备的哪些优点? 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计、求解、比较、分析、交流、验证、归纳几个环节,从而心服口服地接受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在应用中提升我们喜欢做这样的练习!

  (在完成两组基本练习题之后,教师出示了下面的一组题,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你能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先估一估,再算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