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走路的树说课稿
导语:
教学资源的利用:
《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科技篇”中的第3课。
一、二年级学生要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苏教版小语教材把《会走路的树》编进二年级下学期课本,正是把课文当载体落实这一目标的良好举措。
本课是一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全文共9个自然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写小鸟认识了一棵会走路的树,它们虽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小鸟直到告别始终不知道这棵“小树”是谁。第二部分是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写小鸟认识了小驯鹿,知道了会走路的树原来是驯鹿一家。全文语言浅显流畅,故事有情有趣,生动活泼,文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学生在朗读对话中可以领略到小鸟与驯鹿间的快乐与和谐,从而产生喜爱驯鹿和小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类似的科普童话,如《小动物过冬》、《云房子》、《猴子种果树》等,这类童话有情有趣,学生很乐意去阅读。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初次接触的这棵“会走路的树”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好奇,学生很想知道“树怎么会走路”、“会走路的树长什么样”,而且已经具有初步独立思考能力的二年级孩子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们更想体会文本背后所包含的深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这样处理教材:第一课时除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正确初读课文,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解疑外,还利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向学生详细介绍了驯鹿的样子与生活习性,这为第二课时体会驯鹿的热情友善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二课时以文本为依托,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体会文本背后的深意,并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进行文本以外的拓展,当然这种拓展是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基础的。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结合起来,优化教学结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力求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通过合作学习、探讨交流,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小鸟与小树、小鸟与小驯鹿的对话,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合作学习、探讨交流的形式,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相处时的快乐、分别时的不舍、重逢时的激动,体会动物间和谐、友好的交往,感受大自然融洽和谐的一面。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在黑板上板书“23、会走路的树”,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2、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相机板书:小鸟树小驯鹿)
[设计意图]:这里之所以将提问由最初的“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改为“知道了什么”或是“感受到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第一课时初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若能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自由的时空里驰骋一番,并且对其从文本中捕捉的点滴信息都能以赞赏、鼓励来给予肯定的话,那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必定更为自由、舒展。
过渡:让我们跟随可爱的小动物们一同走进这个美妙的故事吧!
轻轻地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第1~ 4小节。
二、品读第1至4小节,体会小树和小鸟间的美好交往
(一)创设情境,指导读好小树和小鸟的对话
1、课文一开始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春天的早晨)。
2、你瞧,(多媒体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3、师:就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早晨,七彩的阳光洒向幽静的树林,雾气渐渐散去,树林从一夜的沉睡中醒过来了。你听,(多媒体播放鸟叫声)树林里的鸟儿叫得多欢快;你看,小溪流哗哗地唱得多开心啊!咦,——(多媒体出示会走路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