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的滋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蚕豆的滋味
设计/张豪
【阅读导引】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要对其内容做一番梳理、筛选、归纳、概括,了解文章大意,进而明确主旨,但这还不够。高层次的阅读不仅要读出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读出作者“怎样写的”,读出作者一些语句的“言外之意”,读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许多文章喜欢以“滋味”为题,似乎内容也多与味道、口味有关,但只要深入一点,就会读出其中的苦乐感受乃至人生况味。《蚕豆的滋味》表面看是在回忆所吃的蚕豆,写茴香豆、烂和蚕豆、鲜蚕豆各各不同的滋味,比较不同的做法和味道,实际上是回味生活带给自己的感受。
①但凡读过《孔乙己》的人,十有八九都向往能去绍兴,尝尝那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的茴香豆。回味一下“多乎哉?不多也”的韵味。
②我曾经一直以为那是一种特殊的豆子,直到真的站在咸亨酒店曲尺形的大柜台前,要上一碟茴香豆的时候才知道,茴香豆原来就是用茴香煮出来的一颗一颗青绿色的蚕豆。捏起一颗豆子剥皮人口,是一股隐隐的茴香气;嚼上一嚼,很软nùo(),有着淡淡的咸鲜,嘴里微微回甘,但并不特别烂。特色是有的,不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迷人。
③转念一想也是,孔乙己本来穷困落魄,好不容易弄来几文钱便立刻送到小酒馆里享受最低档的生活乐趣,可见这茴香豆原本就不是什么特别美味,只不过是绍兴人所说的普通“过酒胚”罢了。而那么多人来这里吃茴香豆,更多是为了追寻儿时课堂上那琅琅读书声。
④说到煮蚕豆,老北京的小贩也有卖的,不过不叫茴香豆,而是叫烂和蚕豆。和绍兴的茴香豆不同,北京的烂和蚕豆是把大个的干蚕豆用清水泡出芽来,,再加进花椒、大料、小茴香、丁香、桂皮等调料放进大砂锅用开水糗烂,直糗到豆子快没了魂,才加进盐去,晾凉了捞出来盛在筐里,盖上块潮布,就可以走街串巷吆喝着卖了。
⑤烂和蚕豆的颜色不是青绿而是棕红,一颗颗煮得开了花,吃起来浓香mián()软,入口酥融,连皮都能一起嚼嚼咽了。这种豆子通常并不作为下酒菜,而只是老人孩子们吃着玩儿的零嘴儿。小贩见到有孩子来买烂和蚕豆的,就用小铲子铲在一张荷叶里,包上一大包递过来,孩子们嬉笑打闹着边玩儿边吃。
⑥过去卖烂和蚕豆的小贩很多,各家的味道并不相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南池子瓷器库一带曾经有位笑眯眯的老爷子卖的烂和蚕豆相当有名,谁也不知道他的大号怎么称呼,但街坊们不分老少都称他为“五舅”。据说按辈分论,他确实是某个贝勒的舅舅,后来家族衰败,沦落到以卖自己爱吃的烂和蚕豆为生。“五舅”的蚕豆焖得就是地道,烂而有形,烂而不糜,以至于周围几条街的街坊都特意跑过来买他的豆。
⑦“五舅”的蚕豆我没吃过。记忆里的烂和蚕豆是上世纪80年代钱粮胡同里一家小铺子的,一位回民老爷子,每天焖一大锅,几条胡同的人都去买,一买就是一小锅,端回家慢慢解闷儿——热乎乎的,越嚼越香。
⑧若论好吃,我吃过的最美味的豆子既不是茴香豆,也不是烂和蚕豆,而是和几个朋友在云南束河古镇吃到的,自己亲手从地里采摘,自己在锅里煮的鲜蚕豆。
⑨那是在快接近水源头的地方,有一家叫守望者的酒吧,门口挂了块牌子:“要吃菜,在地里,自己摘;要吃肉,在鸡舍,自己做;吃过以后可以坐下来发发呆。”大家被这别致的招牌所吸引,真的自己动手,从门前的地里第一次采摘到新鲜的蚕豆,七手八脚地剥去肥厚的青皮,拨出一颗颗翠绿鲜嫩的蚕豆,凑了一小竹筐的量,只加了一把盐,就用门前清澈的溪水在老板提供的大铁锅里煮了。没过多久,豆香扑鼻,迫不及待地倒回小竹筐里端上桌子,就着灿烂的阳光吃下去,哇!真的发呆了!那清冽的鲜醇,才是蚕豆的滋味。
(文/崔岱远选自2013年8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软nùo()浓香mián()软
2.文中的蚕豆滋味各不相同,请在文中找出最能准确体现这些滋味的词语:
茴香豆、烂和蚕豆、鲜蚕豆
3.文中说:“‘五舅’的蚕豆我没吃过”,但为什么还要写第⑥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