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的碎片》阅读练习及答案
19.文章开篇说“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就全文来看,这里的“文化”指什么?(2分)
20.①文章第(2)段用了不少笔墨写“人们带着欢庆的心情珍藏柏林墙的碎片”,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②文章第(3)段末尾作者用了3个由“难道”引导的句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21.作者在文中说“墙在这个现代世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试就这里所说的“墙”,另举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谈谈你个人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8.A、C
19.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林墙,却是由主张整个人类拥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构筑起来的。
20.①第(2)段中写人们的“欢庆珍藏”,目的有二:a由“欢庆的心情”导出下文“沉重的记忆带来的苦涩思索”,为表现主题引线;b由人们因碎片的经济价值而珍藏,引出下文作者因碎片的人文价值(或历史价值)而收藏,为表现主题引线。②第(3)段末尾的3个“难道”,作用有两个。第一,修辞作用:a作者运用反问,把对柏林墙、对各种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怨恨表达得更加鲜明,激起读者的共鸣,令人深思与回味;b作者运用排比,把对柏林墙、对各种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怨恨表现得很有气势,富于感染力,并且层层深入,条理清晰,富于说服力。第二,结构作用:承上启下,由大木板上的散文中的告诫语引出对“政治意识的墙”“其他领域的墙”“如何消除种种高墙”等问题的思考,并以这三个问题总括下文。
21.本题虽属开放性试题,但内容也有所限定:这里所说的“墙”,当指“现代世界”的“墙”,当指起阻隔作用的“墙”,当指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消除的“墙”。符合上述三点要求才算符合文意与题意,如巴以争端、南北朝鲜、两岸关系、民族团结、邻里和睦、人际交往等问题均符合选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