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米》阅读练习及答案
⒁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分)
⑴□□ ⑵□□
19.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二)情节结构
1.关于情节。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作品中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发展:情节开端后,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高潮:作品中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到尖锐、紧张阶段,将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的关键一环。在高潮中,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的性格都获得最集中、最充分的表现。
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2.情节的展开
情节的展开有三种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是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情节的作用
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应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②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4.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5.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性的结局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这样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6.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