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语言运用失当的5种现象
建议:李老师可在活动中这样询问:“小朋友,你怎么知道你长大了呢?长大了,你会做些什么事呢?……”
现象四:“不胜其烦”的点拨语
案例:在大班美术活动“滑稽小人”中,幼儿按照要求摆弄操作材料。钱老师不停地来回走动并反复提示:“你先想一想,再拼一拼,最后画一画”。“你可以尝试把小人的头换成其他的形状,比如三角形、正方形等等。”“什么样的小人看上去就很滑稽了呢?只有跟我们平常的人不一样的,你也可以试着把小人的身体变一变。”“把小人衣服换一换是不是看上去很滑稽了呢?”……
对策:点拨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机智,关键处点拨能让幼儿有“柳暗花明”的顿悟,走出思维的盲区,获得知识和情感的“高峰体验”。但点拨要适时、适度,无论是直接点拨还是间接点拨,教师都应以协商、激励等口吻给幼儿以适当的提示,而不能“如影相随”,喋喋不休。尤其是针对个别幼儿出现的情况,不能面向集体而应单独点拨。案例中钱老师的点拨就显得有点“婆婆妈妈”,这样可能会干扰幼儿,甚至会误导幼儿按照其某些多余的提示语去行为。
建议:钱老师应尽量避免来回不停的走动,如巡视中发现XX幼儿有创作困难,不知道如何把小人变成滑稽模样,钱老师可适当点拨:“样子古怪的才会让人感到滑稽,你先想一想,再试着变一变,变变小人的头、身体、衣服或者动作等,最后再画一画……”
现象五:“面面俱到”的评价语
案例:在大班社会活动“我爱家乡”中,田老师在活动结束时为了进一步激发起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做了如下评价:“通过今天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家乡在XX,还知道了在我们的家乡有美丽的名胜古迹(列举了家乡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我们的家乡真美呀!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长大后更要建设家乡,要让家乡更美好。(田老师幢憬了家乡可能的变化和发展)……今天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田老师表扬了一大串名单)……”
对策:评价常常出现于活动进行中或活动结束时,可以是肯定的、赞赏的、鼓励的,也可以是批评的、否定的,用得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活动进行中的点评一般比较简短,但必须有个性和针对性。活动结束时的点评,往往是针对活动比较全面的总结性评价,教师要抓住核心,突出“亮点”,不必面面俱到,以免达不到评价活动的目的和效果。案例中田老师的评价涉及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方面面,却削弱了社会活动特有的教育价值,对于“我爱家乡”“怎么爱家乡”这一核心目标没有重点突出。
建议:田老师的评价应突出“爱家乡”这一核心目标:“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家乡是个了不起的城市。我们小朋友不光要从心里喜欢它、爱护它,长大以后更要把它建设好,让它变得更漂亮,让更多的人都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