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帽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⑪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机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住他的病躯。
⑫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⑬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常戴的帽子,无异是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孺慕耿耿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深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连两代,一时还不致径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这一份与父共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这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⑭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
2009 年l 月28 日
【注】①我存:余光中之妻范我存。
7.第①段为什么从“2008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写起?(2分)
8.从第②段到第⑥段,作者整整用了五段文字详写失帽原因及经过。对作者详写失帽经过的用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的题目是“失帽记”,作者详写失帽的原因和经过,与题目相应。
B.详写签书现场,暗示若不是自己难以“身外分身”决不至于丢了帽子。
C.第⑥段写作者由“不死心”到死心,进一步暗示了所失帽子的不寻常。
D.作者详细地追忆往事,意在对当年青年学生盲目追星的行为提出批评。
9.联系全文,说明第⑧段中“帽内的乾坤”的深刻含义。(3分)
10.第⑨段加点的写景文字(“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灯下”)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1.第⑪段画线部分中的连词“和”与“或(是)”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3分)
12.联系前文,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章最后一段。(6分)
答案:
7、(2分)引出“我”的失帽故事(1分);将世界不少重大变化与失帽并提,暗示失去这顶帽子对自己影响很大,设置了悬念(1分)。(第二点如果回答出对“自己影响大”和“设置悬念”即可给2分)
8、(2分)D
9、(3分)帽子是父亲的遗物,恩佑两代(1分);在“我”心中象征着父爱的温暖,隐藏着感恩父亲、怀念父亲(1分)、愧对父亲的赎罪之情(1分)。
10、(4分)“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灯下”两个场景交相辉映(或:抓住冬夏两个特定场景),让人印象深刻(1分);前者突出了炎炎夏日父子一起读书的宁静,后者突出了寒冷冬夜父亲教“我”读书的温暖,场面温馨(2分);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恩和怀念(此点必答,否则扣1分)。
11、(3分)两者不能互换。“和”表并列关系,说明“我”确定父亲在“暗淡的孤寂中”会想“亡妻”和“往事”;“或”表选择关系,表明 “往事”可能是“历历的”(清晰的),也可能是“渺渺的”(模糊的),显示了作者用词的严谨准确。(对“和”和“或”的分析,只要一个正确,即可给2分)
12、(6分)从形式上看,末段以“倍加畏冷”与前文的“失帽”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此处之“冷”,一语双关,既是天气之冷,也是内心的感受(此点和“内容”有交叉);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对不起”形成反复,后面的两个逗号,对“我”的情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与前文“我”对父亲的歉疚以及母亲对“我”的嘱托呼应,卒章显志,语言朴素但意味深厚(答出“双关”、“直抒胸臆”、“反复”、“逗号”作用、指明“呼应”、“卒章显志”中的任意1点并有相应的分析,给1分;答出两点并有相应分析,即可给2分)。(形式需考虑结构形式和语言形式,4分)
从内容上看,结尾所渲染的寒冷环境及内心感受(1分),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以及对父母的深深愧疚之情(只要答出“歉疚”即给1分)。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