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茗友》阅读题及答案

《茗友》阅读题及答案

  日子不紧不慢地打发过去,每隔几日,幸叔儒就来叩访叶府,多是夜晚,烧水、沏茶、聊天,然后兴尽而别。亲兄弟有这么亲密吗?没有。

  日寇投降了,普天同庆。而幸叔儒在一场大病后,驾鹤西去。他的儿子赶到叶府,下跪向叶春山报丧。叶春山禁不住满怀悲恸,呜呜大哭了一场。第二天一早,叶春山赶到城郊乡下的幸家,向幸夫人及其儿子详述孟臣壶之事,补还二千光洋,并为幸叔儒热热闹闹办了后事。

  每至夜晚,叶春山用孟臣壶沏茶,必斟满两杯,然后端起其中一杯,喃喃地说:“幸先生,请品茶!”

  (选自2013年《小小说选刊》第17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紫砂壶是幸儒叔唯一值钱的心爱之物,而泰源当铺掌柜却只出两块光洋,所以幸儒叔觉得他有眼无珠。

  B.幸儒叔有闻香识茶之能,叶春山由此推之他一定和自己一样是茶道中人,就没有犹豫,请他入室饮茶。

  C.这把“孟臣壶”叶春山非常熟悉,因为他曾在一家大宅里见过,只是当时主人不肯出让,让他遗憾不已。

  D.幸儒叔去世后,家境艰难,叶春山毅然补还了当年所欠下的两千光洋,并未幸儒叔热热闹闹地办了后事。

  E.小说通过一把“孟臣壶”勾连起叶、幸二人,使他们相识并成为知己,表达了知己难求、珍视友谊的主题。

  (2)叶春山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第二段对幸儒叔的心理描写又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幸儒叔与叶春山的对话,有人认为很精彩,也有人认为有些造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1.(1)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C项,叶春山在大宅中所见的壶是另外一把;D项,是否家境艰难,文中没有交待,且叶春山当年并没有欠下两千光洋;E项,主旨概括不准确,“知已难求”,并不是小说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2)①精于茶道,是能诗好文的儒商。②善良好客,是谦和有礼的“雅士”。③重情重义,是慷慨仗义的“义友”。(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表现了幸叔儒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家中急需用钱,而当铺掌柜不识货,这段心理描写把这种窘迫表现得更充分。

  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心火太盛,所以他才渴望喝茶,才会有讨茶之举,引出与叶春山相遇的情节。

  ③与后文的心情渐好相呼应,可以更好表现了幸叔儒得遇知己的心理变化过程,也有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二人的对话很精彩。(2分)

  ①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修养。两个人都是好茶好文的雅士,用语雅而不俗,正合两人身份。

  ②对话描写有效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讨茶、论茶,到论诗、让壶,通过二人的对话过渡,顺畅自然。

  ③很好地表现了二人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旨。二人论茶、说壶、谈诗非常投机,这是他们成为知己的根本原因,为下文表现他们深厚的情义做了铺垫。(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二人的对话有些造作。(2分)

  ①不符合生活常理。人物语言文白夹杂,生活中人们是不可能这样说话和交流的。

  ②不符合人物身份。尤其是叶春山,他虽然是好茶能诗的雅士,但毕竟是一个商人,不可能用这种语言来待客。

  ③不自然,是作者刻意设计。作者为了突出他们的文雅,而在语言上特意如此设计,人为痕迹太重,读来并不顺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