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27×[ ] =15×[ ]
= =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计算简便
46×25×4=46×[( )○( )]
3.练习二十五1题
4.练习二十五3题(填写在书上)
5.练习二十五5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五4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有时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和积,比较简便.
例1:35×5×2
=35×(5×2)
=35×10
=350
有时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 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例2:25×16 25×16
=25×(4×4) =25×(2×8)
=25×4×4 =25×2×8
=100×4 =50×8=400 =400
篇18: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七册。
【教材分析】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学习了而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解决平面直线图形和平面曲线图形面积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工具。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概念。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是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本课时学习前。学生己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以及长方形的特征。将这些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紧密。是学生探究新知的重要基础。但学生是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需要从操作实践中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心理上没有准备,方法上有待于教师的指导、引导;另一方面,中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而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和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从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来讲。的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克服这个认知矛盾。需要借助形象亢观的事物和亲身经历探究实践活动作为认知基础。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发现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长方形而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而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亲身经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实验、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研究的方法。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猜想、推理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到发现面积公式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每组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一份报告单。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一张长方形名片。长5厘米、宽3厘米。提问:怎样知道这个长方形名片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可能回答:用I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2、屏幕出示长方形的游泳池和高楼墙壁的画面。要想知道游泳池的池面和高楼墙壁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测'I你认为怎样(学生谈看法)?
3、提出问题:有没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求长方形的而积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设疑。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力图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平衡。使学生受到疑”的吸引、诱惑。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思维的积极状态。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关系?
2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方形的什么有探索研讨长方形的而积与长、宽的关系。
1、合作拼摆①利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看能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
②观察所摆的长方形,长、宽、面积分别是多少,记录在报告单中。
(2)推测感悟①不摆正方形纸片推测以下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分别是多少,记录在报告单中。
(3)总结归纳①小组研讨根据动手操作、想象、推测的过程和报告单中长、宽、面积的数据。寻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