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优美音乐教案

人教版高中优美音乐教案

  三、总结

  通俗音乐是现在流传范围最广,最易于流传的音乐形式,但是通俗音乐的层次有高有低,请同学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欣赏其中的精品。

  一教学设想

  1.根据学生的兴趣趋向特点设计教学的思维与模式

  2.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语言诱导,让学生在这课堂中有条理的认识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历程,并能更进一步理解中国流行音乐。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

  2.对不同时期的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并能举出不同世道的具有代表性的流行音乐作品。

  3.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到音乐鉴赏品味;喜爱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4.学生学唱校园歌曲《同桌的你》,乐于参与表演。

  三教学重点

  能够较好掌握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主线历程,热爱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四教学难点

  在欣赏探究中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发展一定要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理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流行的。

  2.难点: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特点;学唱《同桌的你》并参与模仿秀表演。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组织

  [放影音资料]《同桌的你》

  导入:相信同学们对这首歌曲耳熟能详,是由老狼演唱的《同桌的你》,那么同学们最喜欢在音乐课上唱什么类型的歌曲呢?—流行歌曲

  好,同学们,今天老师将流行音乐带入课堂,并且老师要和大家共同来探寻一个话题:中国通俗音乐及其发展历程,板书标题。

  同学们喜欢唱流行歌曲,那你们是否知道:

  a.流行歌曲的正确意义

  b.流行歌曲是什么时候在中国才有的呢?

  c.中国最初的流行歌曲的“鼻祖”是谁?其音乐作品特点怎样?

  d.它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呢?

  在今天这节课里,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带这些问题,一一找寻答案。

  (二)新课教学

  通俗音乐又称流行音乐,它是指自身朴素简洁的音乐语言,流畅易记的旋律,活泼而富有特点的节奏以及更加贴近生活的情景和感受,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到乐器曲和歌曲。在今天这节课里,我们着重欣赏找寻的是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同学们都知道不同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业时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通俗音乐的民族发展是我们今天了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一条主动脉,下面为们就以时间年代为线索,以作品民族话发展为创作元素,对中国流行音乐作详细的追根寻底。

  1.30年代40年代初:中国流行音乐的源头

  1927年,音乐家黎锦辉先生创作《毛毛雨》标志着中国通俗音乐歌曲的诞生。黎锦辉先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这时期的佳作还有贺绿汀的《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聂耳的《梅娘曲》,任光的《渔光曲》。代表人物有:周旋。

  [互动]哼唱其中的作品,学生对最初流行歌曲的认识程度

  时代背景及其特点: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通俗音乐起步并不健康,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通俗歌曲,走上了一条远离时代的畸形道路,总体说早期中国通俗歌曲作品题材狭窄,情调萎靡,趣味平庸,演唱娇柔造作,打上了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烙印,随着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救亡歌曲的兴起,当时的通俗歌曲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板书]主动脉:民族化发展

  流行音乐的鼻祖:黎锦辉

  时间:1927年《毛毛雨》

  音乐特点:题材狭窄,情调萎靡,打上了浓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烙印

  2.新中国成立—70年代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俗音乐的概念一度被轻音乐所取代。1955年天戈创作的《青年友谊圆舞曲》是一首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旋律轻快,活泼,加上三拍子的圆舞曲律动,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详见课本第二单元《缤纷舞曲》。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是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一批优秀抒情的歌曲被戴上“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帽子,受到公开的批评,在此后20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和史无前例的“_”,通俗音乐基本上销声匿迹,期间代表作品有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