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说稿课教类
1、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3、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略见教参)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的,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
(三)学生自读课文,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结合文本研习3)
1、(1-2)交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2、(3-10)这一计划的意义(六个方面)
3、(11-18)谈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总分结构,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学科以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归纳总结,分纲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四)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1、下定义:“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工程。”
2、列数字:“人类基因组计划……技术人员参加。”
3、举例子:“这些细微差异……极为少见。”
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五)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的特点。提问:本文语言通俗性表现在哪里?
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量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六)小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评估》上的作业;
2、思考“积累与运用”第3题;
3、预习《南州六月荔枝丹》。
2001年2月12日,科学家首次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 到2003年4月15日,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正式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完成。
十万个为什么:
你了解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吗?为什么它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1986年3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物学家雷纳托·杜尔贝科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分析》的文章。在文中,他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癌症研究的进展,使人们认识到包括癌症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发生,都与基因直接或间接有关。而从那时起,生物学家已能从生物的基因组中分离出DNA片段,并能分析DNA片段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他在文中指出,人类对疾病的研究有两种选择:要么各自独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基因,或者说“零敲碎打”地研究;要么大家齐心协力,从整体上研究和分析人类的整个基因组,并测定基因组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杜尔贝科更赞成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全面测定人类基因组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研究人员在紫外线照射下,观察DNA
杜尔贝科的文章发表以后,许多科学家认为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富有吸引力的计划,但也有人担忧,以当时的技术水平难以实现这一计划,而计划的实施必将消耗大量的财力、人力,将会影响到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争议持续了5年左右,美国国会终于正式批准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10月1日启动,总体计划为15年,至少投资30亿美元资助该项目计划的实施。
除了美国,杜尔贝科的文章在全世界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多个国家积极投入到这项计划中。这一项目共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相继参与其中。
世界各国科学家经过共同努力,通过绘制“遗传图”“物理图”“转录图”等途径,终于在2000年6月26日,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这张图纸相当于人类基因组的草图,上面画出了人类24个DNA分子上90%以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中取得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表示,2000年6月26日将是“流芳百世的一天”。到2003年4月15日,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正式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完成。
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