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短歌行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快速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曹操
(二)文本赏析过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再读诗歌,提出问题
2. 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设置问题,在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穿插进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和理解与文本有效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六、说板书设计
《短歌行》
曹操
篇8:《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抓意象,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复杂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建安十三年(公元2),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诗歌,同学评点。
2、师范读
3、大家齐读
三、抓意象,析情感
1、(1)三分钟时间,同学结合课文底下注释,梳理诗歌大意,学生质疑,同学帮助解疑,最后老师再适当点拨。
(2)诗中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找出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诗人的情感。
(1)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
(2)渴求人才:多处,引《诗经》、周公典故――渴求贤才 (用典)
3、为何感叹人生苦短,又为何渴求人才
知人论世:想建功立业
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 ,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廷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3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当时,曹操在赤壁失败后,采取措施稳定内部,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大力招揽人才,惟才是举。
总结 :忧“功业未就”。这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愿学大海纳百川,愿学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而这一宏愿还未变成真正的现实,“功业未就”的苦闷依然萦绕心头
四、艺术特色
(一)将学生分析到的几处用典及比喻名句做一总结:
⑴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