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人教版窦娥冤教学设计

人教版窦娥冤教学设计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展示生字词和有关元杂剧的知识。

三、朗读比赛,熟悉课文。(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表演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戏,开展分角色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依据戏剧的易于朗诵与表演的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比赛,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并且加深对元杂剧特点的了解。

四、品味鉴赏

1.窦娥之美——赏析悲剧形象,感受悲剧魅力

问题:你发现窦娥有哪些美的地方?她的哪些地方震撼你的心灵?(要求结合剧情圈点勾画,梳理窦娥的言行心理活动,整理归纳其性格特征,了解其悲惨遭遇)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1)正直善良,义重情深对自己的亲人,窦娥异常温存,关心备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婆婆病了,她熬药送汤;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就赶紧阻拦衙役,情愿屈招药死“公公”;被押赴刑场时,她央求刽子手绕到后街去走,怕婆婆见了伤心;见婆婆后,她不顾自己死将临头,还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

(2)刚强自守,决不妥协当蔡婆婆迫于张驴儿父子的淫威欲招其父子入门时,窦娥坚决不从,毫不退让,反复劝告婆婆说明窦娥有主见有立场,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3)倔强刚烈,顽强反抗前往法场受刑时,她指斥天地鬼神,实际上是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责,对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的底层妇女来说,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临刑前,她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说自己的冤屈她至死也不放过张驴儿,变成鬼也要为自己鸣冤昭雪。

(4)悲惨不幸窦娥三岁失母,七岁做童养媳,十七岁成婚,十九岁丧夫,二十岁冤死刑场窦娥的遭遇让人怜悯同情,唏嘘落泪。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个遭遇不幸但灵魂美好,心地高尚,令人敬佩的封建社会的下层妇女这样一个可爱生命的毁灭实在可悲,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窦娥的悲剧引发人们深思,当时善恶、清浊与社会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了什么程度!

2.窦娥之冤——探讨悲剧根源,把握悲剧主题。

问题:窦娥“冤”从何来?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推选代表发言)

师生归纳明确:

(1)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近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给属于统治民族的游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保护伞,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敲诈勒索,为所欲为张驴儿父子正是这种社会统治制度的受益者。

(2)吏治的腐败,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窦娥本来以为官府会主持公道,没料到官吏贪暴枉法,听信无赖流氓的诬告,不管青红皂白严刑逼供只凭屈打成招的口供定案,一审结案,即处死窦娥。

(3)元代社会的黑暗,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到流氓地痞这三层压迫,终于酿成了窦娥的冤案在这里,没有公道,秩序混乱,清浊不辨,善恶颠倒,总之是“覆盆不照太阳晖”!窦娥的悲剧,是善良的人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3.《窦娥冤》之美——赏析悲剧艺术,体会悲剧特色。

(1)理解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问题: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学生朗读“三桩誓愿”部分,讨论明确:

①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

②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寄托作者鲜明的爱憎;

③使作品既洋溢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教师总结:作者不甘心善良美好、正义合理的东西被无辜蹂躏,他要使正义得到伸张,冤屈得到昭雪,因此在描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吸取前代流传的有关传说加以改造创新,创造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浪漫主义情节,更强烈地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精神和民众的意愿,使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达到了完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