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2、画一条比六厘米短期2厘米的线段。
成功之处:教学时,我从“消防队员抢险时,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一个问题中创设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紧紧抓住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教室里的线段,再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并发挥想象、推理、讨论来理解线段,再给出4个点,让学生在每两点之间画线段,既练习了画线段,又加深对线段的意义的理解。最后以“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走哪条路最近?”来深化知识。整节课自始自终、由近到远都与生活实际问题密切地结合,学生的积极性高,思维也很活跃。
篇6:《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表征系统。
2、使学生在折、画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完善对线段的认识,掌握画线段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从“线段”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数学中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线段与图形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明确线段的基本特征,会用直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在折折痕中感知线段有长有短。
教学准备:毛线、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激活旧知
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示意图。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每个学生把准备的线,随意地放在桌上,说说现在的线是怎样的?
猜测:把线拉紧,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看到了线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反问:如果这样(不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可以看成线段吗?感知线段必须是直的。
比较拉直前后的线,说说线段是怎样的?明确线段是直的。
引出:线段可以用 表示。
比较线段的示意图与拉直的线,说说有什么不同?
说明:两端的两点叫端点,表示线段的起点和终点。
再说说:线段是怎样的?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
2、形成表象
(1)找线段,沟通联系
引:在我们的身边,直直的物体随处可见,如:铅笔、直尺、垫板等。
出示并说明:直尺、课本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追问:为什么直尺、课本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指名学生指一指,直尺、课本的哪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引:老师发现,刚才小朋友们说的线段,是从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的边。
因而,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圆柱中有线段吗?……
沟通线段、长方形、长方体三指之间的联系。
(2)折线段,感知线段有长短
引:在正方形纸上,你一眼能找出几条线段?老师能找出无数条线段,你信吗?
引出: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课件出示动态演示。
指名学生说为什么折痕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学生照样子折,找到折痕。
引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短的折痕呢?学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
小结:用同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折出不同长短的线段,可见,线段是有长短的。
(3)画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
过渡:我们可以把物体的边看成线段,也可以用纸折出线段,那你能画出线段吗?准备怎么画?
指名学生说说准备怎么画线段?
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有长短的,因而我们画出的线段也应该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沿着物体直的边画线段,比较方便。
引出: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直尺的边是直的)
学生尝试用直尺画线段。说说在用直尺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范画线段,学生再次用直尺画线段。
三、运用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