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遵守规则教学设计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篇15:人教版观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重点字词;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教学环节 时间 一、 预习--导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一 2
二 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字草窗、萍洲,又号四水潜夫,南宋著名词人、笔记大家。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相继谢世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音,成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
周密祖籍济南历城。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往江南,流寓湖州。1232年,他出生于父亲周晋任县令的富春县署斋中。周家是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香。周晋工词,常与名流酬唱答对。周密幼年耳濡目染,饱受陶冶。青年时就参加父辈师友们的唱和,虽年少而笔力不弱,渐渐“才情诣力,色夕绝人。”能诗,善工词,书学欧柳,善画梅竹兰石。
周密的词词句精巧,清新秀丽,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周密虽生于南方,但始终没有忘记家乡。并常以“历下周密”,“齐人”,“华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弃官归隐,更增添了怀念故乡的悲伤,常以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离愁别恨。周密在隐居期间,曾以保存宋代史料为己任,著录了《齐东野语》、《武林归事》等笔记,还保存了一批宋朝文学、文物资料。他所选的《绝妙好词》辑132家的作品,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词人作品,靠这个选本流传下来。
2、注音:
雷霆(tíng) 书斋(zhāi) 艨(méng) 艟(chōng) 履历(lǚ) 倏(shū) 焚(fén) 舸(gě)泅渡(qiú) 僦(jiù) 仞(rèn) 罗绮(qǐ)穹(qióng) 溯(sù)
3、解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发、起) 既而渐近(不久)
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
乘骑弄旗(舞动) 标枪舞刀(举、树立) 如履平地(踩)
倏尔黄烟四起(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微、一点)
一舸无迹(船) 随波而逝(去) 溯迎而上(逆流)
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时现时隐) 虽席地不容闲(即使)
4、词类活用:
皆披发文身(动词,刺花纹 乘骑弄旗(名词,马)
三 三、 学习探究
1学习第一段。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2. 学习第二段,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明确: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