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
↙↘ ↙↘ ↙↘ ↙↘ →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1 2,1 3,1 3,1 7 ↓
质数(素数)
4 6 8 9
↙↘ ↙↘ ↙↘ ↙↘ →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因数
1 2 4,1 2 3 6 , 1 2 4 8, 1 3 9 ↓
合数
1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获取新知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掌握了因数、倍数的知识后,能准确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通过观察因数的个数,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比较容易接受。运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层次知识内在的联系,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学习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学环境。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老师应该少暗示或不暗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给予学生亲自实践、思考、发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找寻。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兴趣盎然地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篇5:数学说课稿小学
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蕴含如下理论:生活性、发展性和主体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直观性强,动手要多,使学生兴趣要高,自信心要强。可以概括为:用经验观察、思考、释疑,通过活动进行再创造
说教学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精美的包装盒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蕴含着数学知识,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精美的手工艺品给学生视觉美的享受,学生感受美的过程中激起了学习兴趣。老师的提问燃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新课的导入自然。
二、活动探究,寻求新知:
1、教师先示范用剪刀把圆柱剪成平面图,结合具体操作给出展开图的概念: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是: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体不显空洞,学生有这些实物的形象概念,学习过程容易深入
2、对三棱锥的展开图的认识是这样进行的。投影三种平面图的形状,先让
同学们猜想,然后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操作,使全班同学明确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设计意图:训练了学生由平面图到立体图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一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不止一种。为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做铺垫。
三、探究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分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先展开,将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并按预先设计的位置粘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通过剪和贴逐渐认识到展开图的多样性和规律性。同时,学生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作品成果的展示让学生有成就感。
二是折叠,让小组成员把6个正方形纸板用透明胶条粘成投影出的平面图形,然后折叠,看能否折成正方体。陆续得出十一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对正方体的平面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是补全的措施,也可能省略掉。
设计两种不能折叠成正方体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都可以折叠成正方体,为下面的口诀作铺垫。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多样之中有规律,规律之外有特例的数学现象的奇妙之处。学生在粘贴和折叠中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团体精神,通过比赛形式进行,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四、归纳总结:
师生在共同探讨中将展开图归类为141型(6种)231型(或132型,3种)33型(1种)222型(1种)。同时给出记忆的口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展开图中相对的面有什么位置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概括出自己感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使学生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课堂练习中除了设计正方体的展开图外,还增加了其他一些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这样设计使本节课的内容更为丰满,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