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学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学反思及说课稿

  师:你认为温迪当时说这些话时内心是怎样的?

  师:那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几句话。

  温迪才十四岁呀——恰是当年我首次听到器官捐赠的年龄,可是母女俩的反应却有天壤之别。

  “天壤之别”是什么意思?十四岁的琳达首次听到器官捐赠是什么反应?

  师:小温迪却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受谁的影响?作者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课件出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师:为什么说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

  (父亲留下的不仅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已根植在后人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师:温迪眼中的“骄傲”是什么意思?为谁骄傲?能读出这种骄傲之情吗?谁来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师:多么可爱、多么乖巧的孩子,她是妈妈的骄傲,是我们大家的骄傲。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请听故事的结尾。

  课件配音:(5)

  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了正在马路边策马扬鞭的她。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

  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 —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那位受捐赠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游玩,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谁——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听后你有什么感受?温迪眼中这时的“骄傲”又是什么意思?谁为谁感到骄傲?

  三、理解题意,升华情感。(3)

  师:父亲、母亲和温迪永远地离去了,但留下了什么?还留下了什么?(帮助学生体会到留下了眼睛,留下的精神是永生的、留下的爱心是永生的。)(课件出示:爱心永生)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让我们一起怀着深深的敬意再读课题——永生的眼睛。

  四、回归生活,延伸情感。(3)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师:生活中,同样有很多像琳达一家一样善良的人:

  (1)出示并解说捐献眼角膜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师:他们让我们感动。可是,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世界上仍然还有许多的人需要帮助。

  (2)播放多组图片并配以下录音资料。

  ※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5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

  小结:你们让老师感动。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吧!用爱温暖人间。

  五、我的作业我能行

  课文让你有了许多感想,结合你所了解的有关情况写一篇读后感吧。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父亲

  善良 乐于助人

  温迪

  爱心永生

 

  本周,我上了《永生的眼睛》一课。《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当初选择《永生的眼睛》,就是因为文章整体的美感特别打动人。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要是上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在备课之前,我就反复阅读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并积极征求同组教师的意见,反复修改教案。心想:我一定要通过教学,带着我的学生也同我一样走进文章中去,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爱的奉献的真正含义。在课堂上,我也努力的告诉自己,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多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