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园道古小序阅读答案与翻译-张岱
快园道古小序
明·张岱
①张子僦居快园,暑月日晡,乘凉石桥,与儿辈放言,多及先世旧事,命儿辈退即书之,岁久成帙。因为分门,凡二十类,总名之曰《快园道古》。□老人喃喃喜谈往事,如陶石粱先生所记《喃喃录》者,无非盛德之事与盛德之言,绝不及嘻笑怒骂,殊觉厌人。后生小子见者如_______,则惟恐卧去。若予所道者,非坚人之志节则不道,非长人之学问则不道,非发人之聪明则不道,非益人之神智则不道,非动人之鉴戒则不道,非广人之识见则不道。入理既精,仍通嘻笑;谈言微中,不禁诙谐。余与石粱先生出口虽异,其存心则未始不同也。
②世间极正经极庄严之事无过忠孝二者,而东方曼倩偏以滑稽进谏,老莱子偏以戏彩承欢。在君亲之侧尚不虚谐谑,而况不在君亲之侧乎?则是世之听庄严法语而过耳即厌者,孰若其听诙谐谑笑而刺心不忘?
③余盖欲于诙谐谑笑之中窃取其庄言法语之意,而使后生小子听之者之忘倦也。故饴一也,伯夷见之谓可以养老,盗跖见之谓可以沃户枢。二三子听余言而能善用之,则黄叶止啼,未必非小儿之良药矣。
④岁乙未九月哉生明日,陶庵老人书于龙出之渴旦庐。
11.最适合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盖 B.以 C.而 D.然
12.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晨起诵读 B.秉烛夜读 C.倦极而闻丝竹 D.端冕而听古乐
13.第①段“余与石粱先生出口虽异”中“出口虽异”是指 ________________。
14.请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划线句。
15.从本序文可以推知《快园道古》一书的内容、体例、写作意图和风格,请分条阐述。
答
11.A
12.D
13.两人写作的方式不同。
14.两句的形式相似,形成了对称结构。让句式整齐,具有形式美。
15.内容:关于过去旧事。
体例: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二十类。
写作意图:坚定人的意志;增长人的学问;有益人的精神智力;让人有借鉴的意义;增长人的见识。
写作风格:诙谐幽默。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在文中,“老人喃喃喜谈往事”是作者推测的内容,此处应该是表示“大概”的意思,四个虚词中,“以”一般作介词和连词,作介词用时,表凭借或表目的等,可译为“用”“拿”“来”等。作连词用时相当于“而”的用法。“而”作连词,起转折、承接或者修饰等作用,“然”作连词时表转折,也可为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只有“盖”用于句首表推测,翻译为“大概”。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对于所填入的内容,根据文中“无非盛德之事与盛德之言,绝不及嘻笑怒骂,殊觉厌人”可知,《喃喃录》中的内容都是关于道德的故事和言语,非常严肃,让人讨厌。
A.“晨起诵读”是说早晨起床就朗诵阅读,表示喜爱之情,不符合文意。
B.“秉烛夜读”是说晚上点起蜡烛阅读,表示非常喜爱阅读的内容,舍不得停止。不符合文意。
C.“倦极而闻丝竹”是说在非常疲倦的时候听到音乐声,比喻在无聊中接触到新鲜的东西,不符合文意。
D.“端冕而听古乐”,穿着华贵的礼服而端坐听古乐。比喻非常正式严肃。符合文意。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中作者讲了陶石粱的《喃喃录》以严肃的态度给人讲道德,而作者则是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讲道德,两人虽然方式不同,但目的一致。所以“出口虽异”就是指两人写作方式的不同。
1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的句子分析理解的能力。
画线句“而东方曼倩偏以滑稽进谏,老莱子偏以戏彩承欢”中,“东方曼倩偏以滑稽进谏”与“老莱子偏以戏彩承欢”在句子形式上非常相似,结构都是“姓名+偏以+名词+动词”,形成了对称结构,这样两句相互映衬,让句子显得比较整齐,富有形式美。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写作风格以及写作意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