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王谓寒泉子曰阅读答案与翻译-《战国策·秦策一》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敬受命。”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谓秦王曰:“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甘茂谓王曰:“地大者,固多忧乎!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B.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C.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D.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时各方君主的统称,历代皆分为公、侯、伯、子四个等次。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在中国古代,一辆四匹马拉的兵车,称之为“一乘”。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在中国古代,一辆四匹马拉的兵车,称之为“一乘”。
C.魏兵罢弊的“罢弊”指疲劳乏困,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的“疲弊”相同。
D.闾巷,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平民居住区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企图与六国订立合纵盟约反反复复与秦国抵抗,秦惠王对苏秦早已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B.寒泉子认为武安子善于攻城掠地,而张仪则善于外交,能担当出使诸侯重任。秦惠王认可他的观点。
C.张仪认为汉中是楚国利益所在,会成为秦国祸患,因此建议秦惠王割让给楚国,但甘茂表示反对。
D.陈轸常奔走在楚、秦之间,而楚国对秦不友好却对陈轸很友善,致使张仪怀疑陈轸将要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今以汉中与楚,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
(2)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
14.面对张仪的猜疑和秦王的质问,陈轸采用的应答策略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0.C【解析】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和标点是: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11.A【解析】应该是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次,并且并非历代如此,如汉代分封“王”“侯”。
12.A【解析】“反反复复与秦国抵抗”是误解了原文“反覆”的意思,“反覆”,意为:改变……的政策。“欲除之而后快”,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寡人忿然,含怒日久”。
13.(1)大王今天拿出汉中向楚国求和,假若天下再有什么祸乱,大玉您又拿什么去与楚国作交易呢?(2)忠心耿耿尚且被遗弃、被放逐,我不去楚国又去哪里呢?【解析】(1)关键得分点:与、市,“何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各1分,语意正确2分;(2)关键得分点:见、适,疑问句式。各1分,语意正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