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阅读答案与翻译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阅读答案与翻译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气其妻不识曰状他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截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晨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遵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战国策》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 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B.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C.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D.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与“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说”字含义不同。

  B.“去而就知伯”与“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C.“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与“则胜负之数”(《六国论》)两句中的“数”字含义不同。

  D.“使兵环之”与“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句中的“环”字含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知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知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知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

  13.豫让是《战国策》上有名的豪侠之士,为了报答他人的知遇之恩,就不惜生命,义无反顾,让人感佩仰慕。在当下阅读,有何现实意义?(4分)

  答